塘角鱼的鱼苗鱼种培育方法(塘角鱼的鱼苗鱼种培育过程)
导语:塘角鱼的鱼苗鱼种培育
塘角鱼仔鱼和鱼苗鱼种的生态生理特性塘角鱼仔鱼、鱼苗、鱼种的生长发育是其机体同生态条件相互作用和统一的结果。我们研究塘角鱼仔鱼、鱼苗、鱼种的生态生理特性,是为了根据其特性模拟其生态,观察其生理适应如何,尽量满足其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和生理要求,以提高塘角鱼苗种培育的成活率。
人工繁殖的塘角鱼一般出膜后6~7天为仔鱼,体长1厘米;出膜后15天为鱼苗,体长2~3厘米;体长4~10厘米的为鱼种。塘角鱼仔鱼、鱼苗、鱼种的主要生态生理特性
是:
①塘角鱼的卵是沉性卵,仔鱼出膜后卵黄囊很大,伏在孵化盆底部不停地摆动尾芽,因此盆底面须很光滑。
②在水温26~29℃时,仔鱼出膜48小时后能浮动群集于暗处,体壮仔鱼常在群体上面,体呈嫩肉色;体弱仔鱼常在群体下面,体呈灰青色,游动无力。
③在100倍显微镜下观察,体壮仔鱼的血液流动速度快,红血球密度大,体弱仔鱼则相反。
④仔鱼和鱼苗喜欢栖息在稳定、安静和清洁的环境。鱼儿常常靠游动形成的水流把污物、粪便清除到栖息场所之外。⑤在定期换水的静水盆中培育,鱼苗鱼种阶段常出现大肚皮”现象,腹前部积血,在显微镜下可见腹静脉胀大,血液淤积在围心腔后部,在“大肚皮”的前部,这可能是血液循环障碍,影响新陈代谢而引起的腹膨胀病态。利用微流水育苗方式可以保持水质清新及防止水温急剧变化,并可避免或减轻这种病态发生。
⑥仔鱼阶段对温度敏感,在水温18~22℃、温差变化在±2℃时,成活率明显下降。
⑦仔鱼初级消化系统在卵黄囊收缩至仅剩1/4或1/3时就形成一直管,在显微镜下可见其内的食物,在此阶段能吞食小型的枝角类(红虫)、轮虫或丰年虫幼体,如投喂食物不及时常造成大批死亡。
⑧仔鱼夜间散游寻食,白天群集石头下的暗处,水质恶化时白天也散游在水面、盆边,不摄食。故仔鱼阶段应早投喂(出膜第2~3天开始),晚上重点喂。
⑨当自来水中漂白粉的气味人能闻到时,仔鱼和鱼苗都不能适应,会造成大批死苗。
⑩当珊瑚状辅助呼吸器官形成后,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也进一步发育完善,其功能和适应性相应增强,体长4~5厘米的鱼种在离水1小时后,只要环境湿润依然能生存。
本文内容由小莉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