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和黄土高原(陕北黄土高原形成原因)
导语:陕北 || 黄土高原壮阔
黄土高原西起青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北到长城,南连秦岭,面积约40.3万平方公里。
陕北黄土高原是整个黄土高原的组成部分,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北连长城风沙区,南接关中渭北旱原,西越子午岭与陇东黄土高原毗邻,东隔黄河与山西黄土高原相望。
陕北黄土高原
陕北黄上高原是地质时代逐步形成的。早在距今五六亿年前的寒武纪,陕北是一个浅海,经过长期的地壳运动,在距今二三亿年前的古生代晚期,鄂尔多斯台向斜隆起,慢慢与关中盆地分离。距今7000万年到250万年之间的新生代,新的造山运动十分剧烈,喜马拉雅山脉迅速耸起,地质史上称为喜马拉雅运动。受到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制约,鄂尔多斯台向斜隆起为高原。由于从新生代第三纪以来,气候干燥,随着西北风的吹扬,这里堆积了数层不同时代的黄土。
黄土高原是在气候干燥情况下,由强劲的西北风而塑造的特殊地貌,改变了鄂尔多斯台向斜隆起后的本来面目。黄土的分布由北向南逐渐减少,颗粒北粗南细,上粗下细,显示出风力强弱是造成黄土不同结构的关键。黄土的颗粒结构主要靠碳酸钙粘结,十分疏松,最易遇水溶解而消失。加之黄土高原暴雨集中,来势猛,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往往造成山洪暴发,黄土大量流失。黄土高原在流水的不断冲刷下,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形成千沟万壑,改变了它原来的面貌。黄河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黄河泥沙的大本营,而陕晋之间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更是黄河泥沙的主要出产地,对黄河下游危害极大。
雪后黄土高原
陕北黄土高原的地貌特点,除千沟万壑外,主要为塬、梁、峁。塬是具有陡峻边缘的卓状平坦地形,梁为长条状垄岗,峁是圆形小丘。这儿种地形也在不断演变之中,塬被严重切割形成一条条长梁,就变成了梁,梁再被侵蚀切割成浑圆形馒头状小丘,就成为峁,峁继续被流水切割而成为尖塔状,也就失去了峁的形状。陕北黄土高原除长城沿线的沙区外,大致以延安一延川一线为界,以北为梁峁丘陵沟壑区,以南为塬梁丘陵区。梁峁丘陵区黄土粒较粗,粘结力差,又位于暴雨中心区,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特别发育,沟壑密度每平方公里达4-7.59公里,沟深坡陡,地面十分破碎。塬梁丘陵区黄土塬面切割较轻,尤以洛川源最大,跨有富县、洛川、黄陵、宜君四县之地,是陕北保留较好的黄土塬。黄土塬的沟壑密度一般每平方公里为1-2公里。
黄土高原地貌
陕北黄土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它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不仅影响当地的农牧业生产,而且威胁黄河的安全。因此,治理黄土高原,阻止水土流失是当务之急。经过建国后70多年的治理,陕北黄土高原的面貌已大为改观。尤其是小流域治理的成绩更为显著,像绥德韭园沟等先进单位,退耕还林还牧,绿化荒坡,兴修水平梯田和打坝淤地,据18年观测,沟道出口的年输沙量比治理前平均减少55%,甚至部分支沟还做到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沟。
现在,站在高处看,村里就是花果园,春天满山花,秋季满树果。 后孔家沟村所处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涉及榆林、延安20个县(区),土地面积近4.8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这里一度植被稀少,沟壑纵横,春季经常黄沙滚滚,遮天蔽日。资料显示,榆林市1949年林草覆盖率只有1.8%,延安市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多达2.58亿吨。陕北黄土高原成为荒凉与贫瘠的代名词。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一直坚持不懈在陕北黄土高原开展生态治理,特别是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使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状况实现了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历史性逆转。 从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陕北黄土高原“绿色版图”在迅速扩大。
黄土高原变绿了
黄土高原层层梯田成画卷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经过一个个小流域治理,陕北黄土高原定会林果满山,坡地牧草丰茂,沟道变成米粮川。
本文内容由小姬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