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法线条粗细的误解有哪些(关于书法线条粗细的误解与建议)
导语:关于书法线条粗细的误解
文/陆凤全
初见颜真卿《多宝塔碑》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一印象:工整,端庄。字中笔画多是横细竖粗之态。带着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去解读颜书他帖,如《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等,更是固化了这种“横细竖粗”的印象,甚至到创作中。
后来,在一次在创作课上闻听王炳建老师言:书法线条无论粗细都会有自然起伏之变,纯粹的横细竖粗是错的。
此语既出,醍醐灌顶!
细细想来,把书法中线条粗细理解为“横细竖粗”确有不妥。我们知道书法的本质是讲对比关系的。其一,倘若整篇所有字都是“横细竖粗”一个节奏,谈何对比?其二,倘若整篇中所有横都细,所有竖都粗,这在章法关系中也要不得,因为各自雷同,有违对比之理。
为了验证线条粗细对比的本质,笔者特意查阅了历代传世碑帖。
1.大篆以《散氏盘》为例。细看每一条线或是粗细的起伏变化或是粗细渐变。
2.隶书以《张迁碑》为例,线条无一粗的均匀或细的均匀,行笔中同样有自然起伏或粗细渐变。
3.简帛以《额济纳居延前汉简》为例。墨迹笔路更清楚,主笔画如长横,捺笔,长竖粗细变化一目了然。小笔画细细审之也尽变化。
4.章草以索靖《月仪帖》为例。整张看来提按动作形成笔画粗线对比风格明显。细线有粗细之变,粗线也有粗细之变。不是粗细均匀。
5.小草以孙过庭《书谱》为例.。传统书法创作,从线条,结体,到章法,无不强调其丰富性,越是简单直白越是低级。线条质感很重要,粗细交替起伏或渐变都是让线条变化的方式之一。
6.大草以张旭《古诗四帖》为例。大草情感最为充沛,粗细节奏更是强烈。
7、行书以《怀仁集圣教序》为例.唐太宗评王羲之书“尽善尽美”。王书用笔更是细微之至,变化无穷。
8.唐楷以褚遂良《阴符经》为例。此帖提按用笔形成明显的粗细对比已然成为其本身的特征之一。迎面而来的粗细线条对比变化的背后,粗细线本身也是丰富多变的(其曲直长短暂且不论)
9.魏碑以《张猛龙碑》为例。察其常用笔画如,横,撇,竖,点等。或前细后粗,或前粗后细,或粗细起伏变化。可谓变化无规律,规律是变化。
10.回到《多宝塔》。总体竖线确比横线较粗(符合初印象),但横或竖线的两侧不是光滑均匀的,同样是有粗细的渐变或粗细的起伏。
结论:
1.线条的粗细变化无规律,规律是变化
2.线条的粗细对比不是横细竖粗的对比,无论线条相对粗或细,线的本身也要有粗细渐变或起伏变化,不会匀。
特别说明:
1.硬笔规范字以实用为目的,可以弱化粗细对比。
2.小篆(特别是秦篆)。由于平动笔法的应用,其线条表面粗细变化不明显,但不代表小篆的线条是光洁的,同样要有呼吸律动似的细微起伏。
书法之妙本合《易经》阴阳之变或谓之对比。从线条到字理,再到整体章法极尽阴阳。
书法之广博亦随你我本身之认知而变。多读,多观,多临,多思。提升认知,既是提升自我认知,也是提升书法水平。
本文内容由小里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