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山唐太宗(唐太宗埋在什么山)
导语:这个唐朝太有意思了:唐太宗选择葬在九嵕山有何目的?(图)
九嵕山
位于陕西省礼泉县城东北九嵕山上。在广袤的关中平原北部,有一道横亘东西的山脉,山恋起伏,冈峰横截,与关中平原南部的秦岭山脉遥相对峙。这道山脉在今陕西礼泉县境内,突兀而起一座山峰,直插青天,它的周围,均匀地分布着九道山梁,把它高高拱举。古代把小的山梁称为嵕,它因而得名九嵕山。一代帝王唐太宗昭陵即在于此。李世明为什么要把寝陵建于此处呢?
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子,在建立统一强大唐王朝中南征北战、屡建奇功。“玄武门之变”后即皇位,是为唐太宗。唐太宗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帝王,在他当政期间,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为盛唐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唐贞观十年,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病危,临终之时,对唐太宗叮嘱后事说:“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长孙皇后去世,着手营建昭陵。建造期间,唐太宗极力宣扬薄葬。这位帝王为什么要极力宣扬薄葬呢?果真是因为长孙皇后的一切从俭的遗言?
显然不是,他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使“歼盗息心”,免与象汉朝诸陵一样被偷盗得尸骨无存。事实上,昭陵的建制不但没有俭约,而是还十分奢华:整个陵园方圆达几十公里,气势之壮观雄伟、内部之华丽奢靡,是以往任何帝王陵园所无法比拟的。唐代诗人杜甫在《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中就描述了昭陵玄宫辉煌壮丽的景象:“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至于“因山而葬”,其实在长孙皇后驾崩之前,唐太宗就已选定了九嵕山日后作为自己与皇后的陵墓,只不过是皇后先崩,于先说出了她与太宗商量的归宿之地。这可以从埋葬长孙皇后不久后太宗的一段话中可获知“……朕之本志,亦复如此。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已有。今因九嵕山为陵,凿石之工才百余人,形具而已,庶几奸盗息心,存没无累。当使百世子孙奉以为法。”这里所说的,“朕之本志,亦复如此”,其实指的就是“因山为陵”并选择九嵕山作为他和皇后的陵墓,都是由他决定和选定的。
唐太宗为什么要选择九嵕山作为他和皇后的陵墓呢?照唐太宗的说法,是为了节俭和防盗。其实除了这两点以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九嵕山的地理环境完全符合古代选择陵寝所最为重视的风水条件。
在中国古代,几乎都认为陵墓风水的好坏可以决定后世子孙的祸福,并基本形成了一套评定风水好坏的理论,那么作为帝王,其陵墓的风水条件就更为重要了。而九嵕山几乎满足了所有符合好风水的评定条件:第一,它地处渭北平原,山底海拔度高,既可显示出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又可防水浸泡陵墓。第二,九嵕山群山拱卫,山后是滔滔的泾水,选择这样的地方,取意背靠大山,稳妥牢靠,山后有水,取之不竭。
其前与左右众山罗列,再往前便是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而浩荡的渭水又东西横穿关中平原,还从古长安城下穿过,形成了“渭水贯都”的奇妙景观,陵墓建于此,显得豁亮开阔,寓意天下太平。所以,自唐以来,普遍认为昭陵的风水为中国历代帝陵之最佳。
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当年唐太宗之所以选择九嵕山作为陵墓,陵墓风水之说一定对他的选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现在,还有学者认为,唐太宗之所以能选择九嵕山作为其陵墓,恐怕还有其他几方面的因素。首先,中国自出现奴隶制国家后,就把全国分为九州,九州拱卫天子,天下大同。而九嵕山的九条嵕梁拱卫主峰,唐太宗选择九嵕山,大概也取意九州拱卫之意;其次,九嵕山从东北望去,如虎雄踞,唐太宗恐怕也是取其形状类虎,意含威镇天下之意。
那么,昭陵是如何得名的呢?关于昭陵的陵名,史书上没有专门的解释。古代谥法解释“昭”字说:“圣文周达曰昭,昭德有功曰昭。”根据唐代帝王陵墓如献陵、贞陵、泰陵等选取吉利、祥顺、平和等美好字眼的做法来看,昭陵的定名,显然也是选取了一个歌功颂德的美好字眼。
更多内容请关注《这个唐朝太有意思了》,当当网满100减50大促,手慢无!
本文内容由小樊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