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情感

修行治愈抑郁情绪的良药有哪些(抑郁症修行)

导语:修行,治愈抑郁情绪的良药

修行,治愈抑郁情绪的良药有哪些?(抑郁症修行)

笔者是在去年确诊的心境低落,轻微抑郁。吃了一周的药物。从大脑神经以及哲学、心理建设层面总结了以下几点内容,希望曾经和正在沉沦于自己内心不安, 且有足够悟性和灵性的读者,读了此篇文章,可以帮助大家从心理上治愈自己。

一、察觉自己心理细微的情绪变化和原因,但不要给他们定义。

怨气、情绪、感性占据心头,你会经常自问,为什么他们对我这样,为什么我会这样,潜意识会自我安慰,我就是这样,没人理解我。这属于恶性循环。例如我,我算是留守儿童,相比于大多数人还是很幸运的,没有家暴,没有父母离异,或者单亲家庭,第一个怨气,是对父母之恨。一出生就没管我,恋爱了,我遇到了生命中那个最重要的人,你们却来反对。凭什么,叛逆心起来了,处处和父母家人作对。

正确的做法是,去察觉,我为什么会忍不住这样做,是因为对世界的怨气,怨气是因为,我把自己情绪的起因,归纳给了父母的不陪伴。到这一步截止,不要给自己的情绪,状况贴标签,下定义。进行下一步。

二、了解大脑和心是两个单位。

一件事物对我们产生刺激,大脑和心处理的信息先后顺序,决定了我们会不会容易焦虑。焦虑久了就容易抑郁,进而产生一些生理反应。如果开车时,遇到紧急状况,我们慌了,处理方式可能不当,容易造成危险。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在第一时间,预判了可能的后果,先动了脑,大脑产生了理智的判断,而我们大脑对结果的判断,牵动了我们的心。进而产生了焦虑。从某种意义上讲,王阳明心学,讲身外无物,此心不动,万物不动。如果,我们在遇到身外的一切人事物时,能先妥善安放好自己的内心,处理好自己内心的情绪,在处理身外的事物,不让自己大脑,自己的心黏着于任何的身外的人事物,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冷静,理智,临危不惧的处理好事情。而且结果不一定如我们大脑预判的那样糟糕。

三、人心不死,道心不生。

活在世界上,我们都是凡人。我们执着于身外的人,事,物,名利权情,得失荣辱。当我们找到了自己情绪起因,下一步要做的是,发现自己是执着那种身外之物。比如,得不到陪伴,执着于情;工作中人际互动,心态不好,自卑或自负,执着于自己内心渴望他人的认可,畏惧流言蜚语和别人的评价;赚不到钱,赚到了钱,都患得患失,赚不到不够花,赚到了,怕别人惦记。凡此种种,皆是因为,我们只是一介凡人。我们有得失心、荣辱心、名利心、功利心、欲望,虚荣,嫉妒,我们在乎情感,利益,世俗认可,这些都属于(人心)。我们要做的是,向内输出相关的正能量,正文化。给自己换心。把凡人之心,换成平常心,欢喜心,感恩心,淡泊心(道心)等等。

四、默默沉淀自己,等待大运来临

笔者奶奶是人们口中的神老太婆,家中算是积德行善,祖上有德。我很感恩自己30岁前有这么一段心理成长过程。也许许多唯物主义者对此嗤之以鼻,我也是唯物论者,也是一名党员,我坚决拥护唯物辩证法,但是正是唯物辩证法,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态度,让我对此保留一丝敬畏。同理,和我们治愈自己的目的统一。我们一介凡人,总是需要一点点时运,一点点命运加持的。厚德载物,当我们经历这么一段心路至暗时刻的时候,我们就该反思自己了,是不是自己的德行,出了一点点问题。我们对世界,对身边人事物的理解,出现了偏差。除了疾病,所有的痛苦,都来源于我们的价值观,属于心病。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自己人生的至暗时刻,默默修正,修行自己的内心,重建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角度。笔者也在价值观的调整上,走了很多弯路。我们要默默等待,命运给自己的加持,当气运来临的那一刻,你自己会感受到,怎么理解世界,怎么顺畅。都是福至心灵。

五、一切向内求。

向外求,越求越痛苦,因一切无常,向内求,越求越安乐,因本自具足一切。拜佛、许愿、要求对方按照自己的逻辑行事、渴望他人理解其实本质这都是向外求……但是真正能转化人生危机的基本都是向内求,内求大于外求。

当我们追逐外在的名利权情,角色地位,外在价值,执着于人际关系,追求一种群星环绕,众星捧月的外在氛围的时候,寻求别人理解,认可的时候,我们一切都是在向外求。我们的心被牵动了,我们要做的是,反观自己的内心,向自己内心去求一份宁静,顺畅,通透无碍的感觉。当我们向自己的内心去求外在一切的时候,我们的修行才刚刚开始。

万物的缘由,是相同的。你内心坦荡,正能量,人际和谐,你一身正气,自然没人敢轻易冒犯,你内心求得安全感,你恋爱时,自然不会患得患失。你能沉下心来做事,把自己内心的激情热情,情绪用在工作上,你做事情自然会影响别人。

向内的注意力,要多于向外的注意力,意识放回自己身上,多提升自己。

越向外=能量在外,耗的多。

越向内=精神内守,耗的少。

一个事情由外缘起和内缘起两组条件形成。

内外两种条件相互依存。

内求为根本,因为外缘起也是由内缘起决定的,先内求,在外求,外部条件都不能满足的时候向内求。

方法知识技能向外求,智慧向内求。

不要把智慧和方法混淆。

本文内容由小欣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