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帛书版原文(帛书本《老子》与传世道德经区别)
导语:帛本《老子》,还原真实的《道德经》(1-10章)
引言: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两千年多前的帛书《老子》,帛书《老子》是所见《老子》写本后人篡改最少的版本。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中又出土了一个版本更早的竹简本《老子》,由于竹简本《老子》残缺不全,不及帛本《老子》的三分之一,并且是民间版本可信度不足,但是却更加印证了帛本《老子》的真实性。
通过比较帛本《老子》和各种传世版本《道德经》或《老子》,各种传世版本经历两千多年后有很多篡改的地方,表达的含义已失真,研究帛本《老子》或许能够重新诠释中华文化,还原真正的华夏文明。本文节选帛本《老子》开篇前十章,结合世人注释和本人理解,进行白话文翻译,所翻译的内容仅供参考,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德经》开篇:
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白话文翻译:上德没有德的标准,才是真的德。下德不失道德标准,其实是没有德。上德顺其自然而无为,因而无所不为。上仁没有仁的标准,因而无所不爱。上义是有标准的义,因此是有区别的义举。上礼是强迫性的礼仪,因而很多人不响应,所以攘着臂膀强迫实施。所以失去“道”之后才有“德”,失去“德”之后才有“仁”,失去“仁"之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
2、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白话文翻译:先见之明,只是“道”表面的浮华,而且是愚昧的开始。因为大丈夫积蓄“道”的敦厚而不要浅薄,积蓄“道”的朴实而不要浮华。所以要去掉浅薄浮华而取敦厚朴实。
3、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浴毋已盈将恐渴,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此其以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
白话文翻译:古代得到根本的:天得到根本就会清澈,地得到根本就会安宁,神得到根本就会灵气,山谷得到根本就会盈,侯王得到根本就可以平天下。这种根本得到了,换句话就是说天不清澈恐怕会崩裂,地不安宁恐怕会震动喷发,神没有灵气恐怕会消亡,山谷不盈满恐怕会涸竭,侯王不高贵却以高恐怕会损伤。所以贵要以贱为本,高要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自称“孤、寡、不榖”,这是贱其本吗?不是的。所以多到极致就等于无。因为不应该像玉石那样晶莹剔透没有杂质,而应该像石头那样由各种材质中和而成。”
4、上士闻道,堇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白话文翻译:上士听到道,信奉躬行。中士听到道,觉得若有若无。下士听到道,大笑不信。不笑,不足以为道。“建言”之中曾说:“明道看似违背常理,前进的道看似倒退,平坦的道看似曲折。
5、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白话文翻译:上德如同山谷一般。极致的白色如同黑色,极致的德如同德不足,建立德如同偷东西。质纯到极致如同不纯,方大到极致如同没有边角,器大到极致如同没有形成,声音到了极致几乎没有声音。天大到样子没有形状,“道”隐藏在无名之中。唯有“道”,善始且善终(完成)。
6、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白话文翻译:“返璞归根”是“道”在运动,“渺小虚弱”是“道”的运用。
7、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白话文翻译:天下万物的根源是“有”,“有”来源于“无”。“道”生长出“一”,“一”生长出“二”,“二"生长出“三”,“三”生长出“万物”。万物依靠阴气为根,结合阳气生长,用中气进行阴阳调和。
8、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自名也。勿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所教,夕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白话文翻译:天下人所害怕的,唯有孤(无父)、寡(丧偶)、无养(父母双亡),而王公却用此来称呼自己。不要为了增益而故作减损,为了减损而故作增益。别人所传授的学问,到了傍晚议论后就教给他人。所以强制推行所谓良政的人不会得到好的结果,我将以此作为施教的根本。
9、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天下极致的“柔”,能穿梭于天下极致的“坚”,“无有”能进入“无间”。我因此以“知无”为有益的状态。不说话推行教化,“无为”的益处,天下的人罕有能达到的。
10、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誉和生命哪个更亲?生命与财物哪个更多?得到和失去哪个让人担忧?过于爱名誉就会大量耗费生命,过多财物就会生命消亡。所以智慧通彻就不会觉得有“侮辱”(不在于名誉),智慧通彻到停止(无)就不会觉得有危险,这样生命就可以与天地一样长久。
文尾:如果把中华文化比作参天大树,那么《老子》就是大树的根,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老子》,对《老子》的认识各有不同,《老子》中的“道”已经深入到华夏儿女的灵魂之中。帛本《老子》和传世版本《道德经》有很大区别,要弄懂帛本《老子》真正含义,或将重新构建中华文化,但是仅凭出土后几十年的时间很难做到,本人才疏学浅,也是抛砖引玉,不足之处,还请不吝赐教。
本文内容由小娴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