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毁掉孩子一生的11种教育方法(毁灭孩子的七种教育方式)

导语:毁掉孩子一生的“杀手”,不是游戏,而是这种常见的教育方式

家长的这种教育,往往会让孩子更糟糕

小雯的妈妈带着孩子去朋友家玩,两家人的孩子差不多大小,而且都是独生子,凑在一起彼此间可以作个伴。吃完饭后,大家又聊起了孩子,朋友说,他们家孩子唱歌可厉害了,很多歌听一遍就能唱,还能飚海豚音。

朋友刚说完,就让孩子来一家,好家伙!各种流行歌曲孩子都能来上那么几句,唱得是真不错。大家都夸奖孩子,说这是未来的艺术家,以后肯定能有大出息。

小雯妈想到自家孩子平时也喜欢唱几句,就让小雯也表演一下。可是,没想到小雯回答说:“妈妈,我不会唱”。这话让妈妈有点难堪,觉得是小雯不给自己面子,于是骂骂咧咧地逼着小雯去唱。

结果,小雯“哇”地一声就哭了!一边哭一边大喊:“我不会!我不会啊!”

现实中,像小雯妈这样的母亲并不少见,他们在教育孩子时,总是希望孩子争一口气,为此不惜逼孩子做这做那,甚至打骂孩子。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一书中,作者指出:“惩罚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惩罚会让学习者变得忧惧和不安,阻碍他们学习更好的新反应。当他们无法反抗和逃跑时,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由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研究动物时发现并提出了的,他将狗关在笼子里,只要笼子里的蜂音器一响,狗子就会遭受电击,狗在笼子里拼命挣扎却无法逃脱。一段时间后,当研究人员把笼子门打开,狗也不会再尝试逃跑,只是痛苦的呻吟着。

&34;就是指的这种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

“习得性无助”不仅会出现在动物身上,也会出现在人类身上。如果一个孩子长期被家长要求做这做那,并且,最后的结果都是失败的,那么孩子就会形成“习得性无助”。

比如,一个孩子学习成绩不是很优秀,又遭受了家长、老师的负面批评,他们就会觉得“我就不是学习的料”——他们认为自己永远不可能学好,干脆也就放弃了努力。随着时间的累积,这种想法还会逐渐加剧,甚至形成固执认知,即便将来脱离了学校,还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学习。

同时,当一个人形成“习得性无助”后,很可能会进入第二阶段——认知强化,认知强化是指人们会不断强化即有的认知。

比如,当一个人认为自己的社交能力很强时,他就会拿出更饱满的精力去社交,结果就获得了更好的社交体验,这种体验又在不断的暗示自己“我的社交能力真的很棒”。

而相反的,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不行”,就会减少做这件事的积极性,最后的结果往往也就真的不行,并由此强化了“我不行”的认知,以后连尝试的机会都直接放弃了,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往往会非常不自信。可以说,比起习得性无助的危害来说,很多家长担心的游戏成瘾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

负面批评式的教育会让孩子感觉到“我不行”,并由此产生“习得性无助”,还可能引发多方面的“无助感”,让孩子在内心深处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那么,正确的教育方式是怎样的呢?

1. 多给正面鼓励

也许很多家长觉得,批评可以让孩子获得前进的动力,可实际上,一味的批评只会让孩子产生自我怀疑,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自己一无是处。

有批评,更要有鼓励。家长在带孩子时,可以多给一些正面的评价与鼓励,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长处与希望,给孩子更多的信心。

2.帮助孩子破除“习得性无助”

任何人在失败时都会有挫败感,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这块料”,当孩子陷入自我怀疑时,家长应该及时帮助孩子破除习得性无助。

具体要怎么做呢?答案是,帮助孩子达成目标。

比如,我曾经见过一位学吉他的小朋友因为按不好某个和弦而自暴自弃,其父亲并没有责备他,而是帮助他想办法,最后在父亲与老师的帮助下,以一种奇怪的手势完成了动作,让孩子继续饱含热情地学了下去。

3.好好与孩子相处

尽管家长是孩子的长辈,但这也不意味着家长可以“为所欲为”,对孩子呼来喝去,家长应该学会平等的对待孩子,跟孩子好好交流。

当孩子不愿意表演时,家长应该说的是:“你是不是怕把节目搞砸呀?”而不是:“快去表演,不然妈妈就不理你了!”

最后想说,在孩子的世界里,家长与老师都是他们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指明灯,但如果家长一味的挑剔,他们的世界就会天塔了一样无助。因此,在带孩子这件事上,能多给鼓励的就不要给批评了!让“习得性无助”离孩子远一点吧!

本文内容由小彤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