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童谣的魅力(古代童谣有哪些)
导语:古代童谣的社会生活内容,母亲育儿与风俗民情类童谣
元代以前的童谣,除却占了多数的政治内容外,涉及社会生活其他面向的童谣数量即寥寥可数,但在有限的童谣中仍可窥见多元的社会生活剪影,笔者就现今所能搜罗汇整的童谣文本,依其内容分类,呈现以下社会生活面向:
母亲育儿类此类童谣又称"母歌"。"母歌"是周作人所定义之词,在〈儿歌之研究〉中说道:
由此可知,所谓的"母歌",是在母亲抚育儿童时所吟唱的歌谣,最早的是催眠曲。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母亲要面对哄孩子以外的更多保育上的问题,母亲在养育孩子时,常会随口吟唱一些童谣来表达慈爱,提起孩子的趣味感,同时辅助一些教导的工作。
由此可知这是宋代流传于民间,大人教小童学步时,两手牵着童子迈步,口中念唱的童谣,与现今小儿学步时,大人在其前面,一边拉着小孩的手,一边用脚跺地,以碎步追赶小孩,以促其快步行走的情况相似。
"倍侯利"是一名勇猛的战士,在当时的高车国,即金的蒙古图拉河以北地区,他的名字广为流传,相当有名气。当地的少女们认为要找丈夫,就当找像倍侯利那样的男人;大人们要哄哭闹的小孩,也是用倍侯利来吓唬他们,此种情况犹如现今成人面对顽皮不听劝导的小孩时,以吆喝"警察来了!"
来产生吓阻的情形相似,童谣记录了南北朝时期北国的一位勇士事迹,但却聚焦于民众以勇士作为吓唬孩子,以制止小孩子哭泣的形象,以凸显勇士的孔武有力,刚猛强健,另一方面,此则童谣反映了母亲育儿过程中的某个剪影。
图拉河
风俗民情类此类童谣记录了民间生活的风土民情或是风俗习惯,如〈大中末京师小儿语〉:拔晕。依据《新唐书‧五行志二》载:"大中末,京师小儿叠布渍水,纽之向日,谓之曰:'拔晕'。"这首童谣反映的是唐宣宗大中年间,天气出现异常酷热情况,民众与儿童将布匹折叠后浸水,再将渍水湿淋之布,对着日光扭干,并同时口述"拔晕",希望借此动作与口语,能有效消除酷暑。
这首童谣记录了民众面对大自然的异常变化时的"民俗作为",其中可见得与模拟巫术相类的行为,模拟水能吸热、散热的概念,希望借由渍水的布吸取阳光,以减少炎热。
此则童谣是说北宋熙宁年间,天久旱不雨,开封府以公文催逼各地祈雨,按古代祈雨方法,必须于各街巷中置放大瓮,注水并插上柳枝,再将蜥蜴放入水中,让孩子身着黑色衣服,围着大瓮,对着游泳的蜥蜴叫道:"蜴蜥蜴蜥,兴云吐雾,降雨滂沱,放汝归去。"
当时里巷遍用蜥蜴,致使蜥蜴难以获得,偏偏官府索之甚急,于是民众便以蝎虎代替,但蝎虎不会游泳,因此,入水后纷纷溺死。童谣将蝎虎拟人化,使牠具有说话的能力,以此来为自己申诉冤苦。
蜥蜴
民众这种祈雨风俗是以"接触巫术"的概念为基础而生发的,人民认为蜥蜴是龙的化身,而龙王是掌管降雨的神灵,这则童谣不但记录了古代祈雨的风俗习惯,也反映了北宋熙宁年间的政治气氛,童谣幽默地以拟人法让蝎虎申冤,但从另一角度言,何尝不是民众藉蝎虎之口揶揄无能的官府,此与明代初年流传的一首谣谚情况相同,根据《古谣谚》引《七修类藁》卷五十载:
童谣借由为蝎虎(壁虎)及鼋(猪婆龙)喊冤,但事实上是反射的是民众对于统治者的不满,明初之时,大江堤岸常崩,归结根源或许是防御工程不良。
然而上位者不思问题症结,却以迷信与离奇事物加以解释,民众有鉴于统治者的昏昧,却只能藉谣谚予以嘲讽,"呜呼!世受诬而被害者不知其几,鼋与壁虎哉,孰得与雷霆抗哉"道出了民众的感慨,也看见民众的无奈。
猪婆龙
记录风俗民情的童谣,又有〈苏州除夕群儿呼语〉:
此首童谣描述的是元代吴地的特殊风俗,当地人自相呼为呆子,以苏州为甚,每岁除夕,群儿绕街戏谑道诵此谣。以"模拟巫术"解释风俗行为,亦即模拟买卖形式,呼喊"卖痴呆",让上天有所感应,借此将痴呆出清,以换取聪明的作法。
这首童谣流传于元代,但童谣所反映的"卖痴呆"风俗,其历史恐怕更久远,南宋诗人范成大有一首〈卖痴呆词〉,内容就生动地描写了这一风俗:
范成大词所描述的风俗民情与〈苏州除夕群儿呼语〉童谣相同,在除夕之夜,天都快亮了,孩子们仍不睡觉,沿街叫喊着"卖痴呆",他们跑遍巷南巷北都卖不出去,见了面就相互取笑,诗人很幽默的加入其中,问把这痴呆全买下来要多少钱?
孩子们笑这说:"您老先生要买不收钱,奉送您痴呆千百年!"诗词将历史风俗描绘得诙谐有趣。
范成大画像
这一首童谣是在除夕晚上传唱的,而且是"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的活动,可以想见是当地儿童守岁的方式,在辞旧迎新的除夕夜,将"痴呆"卖掉,期待来日更聪明,反映了人们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
又如〈元至正中燕京童谣〉(又题为:儿童牵衣唱)牵郎郎,拽弟弟,踏碎瓦儿不着地。根据《古谣谚》引《坚瓠集》甲集卷一:"儿童扯衣裾相戏,唱曰:'牵郎郎,拽弟弟,踏碎瓦儿不着地。'
初意儿童相戏之词,后见询刍录,知为祝生男也,牵者郎郎,拽者弟弟,多男子也;踏碎瓦,禳之弄璋;扯衣裾,禳之以衣裳;不着地,禳之以寝床,无非男也,古人虽儿童相戏,亦有至理。"
由资料记载可知这首童谣是祈祝生男之辞,反映的是中国古代重男轻女的思想,在这思想牵制下,民众做出的行为反映,"牵郎郎,拽弟弟"所带领的都是男孩子,而"踏碎瓦儿不着地"表示不诞生女孩,典故出自《诗经‧小雅‧斯干》:
意思是说生了男孩就放在床上,让他穿衣裳,拿象征当官的玉器给他,希望他将来成为尊贵的人;若生女孩就放在地上,用布褓裹住,让她玩瓦制的纺锤,希望她将来卑顺孝敬,胜任女红。
童谣说"踏碎瓦儿不着地"即是说生男孩之意,因为"踏碎瓦儿"就无须"弄瓦",也就是非生女孩,"不着地"当然是指男孩而言。此首童谣是祝祷生男孩之辞,在遣词用字上甚见用心,通篇无一"女"字,无一语词不指谓男孩。
参考文献:
《周作人全集》
《古谣谚》
《鸡肋编》
《魏书》
《新唐书》
《墨客挥犀》
《平江记事》
《范石湖集》
《石痴别录
《诗经诠释》
本文内容由小婷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