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动物

为何秦岭淮河作为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为何能分割)

导语:中国自古以来,为什么把秦岭淮河作为南、北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很重要的一条分界线。这个问题估计初中的地理都学过。回答这条问题的时候,心里有点慌,毕竟这是网上都可以找得到的答案的问题。

不少国家的国民会把本国划分为南方、北方;并将自己按格填空,或归于南方人,或自视为北方人。例如意大利、德国以及150年前的美国,两情相悦时南方嘲笑北方,或者北方揶揄南方,不但无伤大雅,反而增添不少乐趣。若是实在相看两厌,就极有可能大打出手,一拍两散。

上面说的国家南北方的界限多数是由历史习惯形成,并不存在显著的天然地理分界线,但是中国是个例外,一条横亘东西的秦岭山脉,再加上七大水系之一的淮河,天然形成了中国东部的南北地理分界带。

但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时候还有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就是在我国古代,一旦南北分裂,南北的界限都是秦岭淮河,这是为什么呢?

1、黄河、长江流域是文化体系上的南北

在我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只有文化上的流域之分,北方与南方这种有特指意义的称谓似乎也只是相对而言。

自豪一小下就行,别傲娇

上古时代的部落、氏族经过长期融合,大约在商周以后形成了以黄河和长江流域为核心的南北两大文化区系。北方文化以黄河流域为核心,到春秋战国则以北方中原诸国为代表;而南方文化以长江流域为核心,到春秋战国时则以楚王国为主要代表。

梁启超的《中国历史地理大势论》里把中国按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分为三个板块,即北、中、南,但珠江流域开发较晚,故历史上的南北指的就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2、地域分野是在对峙融合中先有东西后有南北

先秦时期中国的区域分野并非南北,而是东西。这个观点最早是傅斯年在《夷夏东西说》里提出来的,即所谓“夷与商属于东系,夏与周属于西系”。武王伐纣、平王东迁都是自西向东。战国时秦与六国的对峙,楚汉战争时刘邦与项羽的对峙,甚至南北朝时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的对峙都属于东西相抗的范畴。那么为何如此呢,看战国的地图就明白了。那时部落之间以及方国之间的对抗、对峙还只是局限于黄河流域文化体系。

南北对峙是东汉末年才形成的,主要源于南方人口的急剧增长,南北人口数量、经济实力的差距开始缩小。真正意义的南北对峙则起于三国,魏国与吴国、蜀国的政治军事分界线大致是在秦岭、汉江、淮河一线,而这一线也恰恰是中国现代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所以东汉之前,平定黄河流域等同于统一中国;而三国起,只有打过长江才能定鼎天下。

3、北岭淮水是大一统下的自然地理南北界分区

1908年,中国地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从自然地理分区的角度出发,在其所著的《新撰地文学》中首次提出“北岭淮水”为我国的“南北分界线”。

当时,与南岭相对应的北岭,即是现在的秦岭。但张相文以“秦岭—淮河”划线分南北的想法,在实际中却很难实现。因为秦岭不只是东—西向一字排列的众多山头,而是南北纵横数十、数百公里的庞大山系;淮河,尤其是淮河下游,已难寻滔滔主流,所见的只是南北数十公里的水网。

“秦岭—淮河”分南北两大迷雾:一是“秦岭不知分南北”;二是“淮河找不到自己的家”。

而当代学者多认为,“秦岭—淮河”不单纯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而是“中国南北地理气候分界带”(简称“中国南北分界带”)。此带从海滨到江苏淮安,再到河南信阳,直到陕西的安康,长约上千公里,宽约数十公里;同时,此带的南北,自然条件、地理风貌等都有着明显的不同。

插个段子:大部分省份区分南北方好歹有本省的共识,唯有有江苏,区分南北方省内各市的看法各不相同,苏锡常认为出了苏锡常都是北方,宁镇认为长江以北都是北方,南通扬州淮安认为过了淮河就是北方,剩下的城市则认为出了江苏都是北方。

4、秦岭-淮河是大自然的分布规律选择

事实上不是我们人为的选择了秦岭淮河,而是自然的分布规律被人类发现后,人类就最近的找到了秦岭和淮河这两个标志物作为界限。为什么要用山脉和河流作为界限?很多时候是因为山脉和河流能够天然的阻隔,而且范围比较大也好确认。

在我国中部横亘着一条东西走向巨大山脉——秦岭,秦岭东边的淮河是中国的一条大河,位于长江与黄河之间,干流全长约1000公里。秦岭就象一堵“挡风墙”阻止冬季冷空气南下,拦截夏季东南季风的北上,使秦岭南北两侧的气候等自然环境明显不同,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也带来了秦岭南北人文景观、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不同。

因此,人们以秦岭、淮河为界,在中国版图上画出一道东西向的横线,作为我国东部地区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习惯上称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为我国南方,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为我国北方。

5、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最核心方面:零度等温线的界限,秦岭—淮河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冬季基本上不结冰;秦岭—淮河以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冬季一般结冰。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界限,秦岭—淮河以南降水量大于800毫米;秦岭—淮河以北降水量小于800毫米。

由此衍生出: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

当然也由此派生出:植被方面秦岭—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所以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之说;河流水文方面秦岭—淮河以南河流流量丰富、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小、汛期长、冬季不结冰,以北流量较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汛期短、冬季结冰;农业方面秦岭—淮河以南以水田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旱地为主;粮食作物秦岭—淮河以南以水稻为主,以北以小麦为主;油料作物秦岭—淮河以南以油菜为主,以北以花生、大豆为主;糖料作物秦岭—淮河以南以甘蔗为主,以北以甜菜为主;作物熟制秦岭—淮河以南一年二至三熟以北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还有开玩笑的咸豆腐脑与甜豆腐脑的分界线。

至于西北的划分不是秦岭淮河的延伸,而是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差别。因为过了季风和非季风的区的界限后,降水基本就在400mm以下了。这时候要是没点儿额外的水比如河水冰雪融水啥的做补充,单靠老天爷下雨是比较难再发展种植业了,所以非季风区西北主要的农业方式是畜牧业。当地人生活也受这种自然环境的影响。总而言之就是位置决定气候,气候决定自然环境特征,而不同区域正是根据自然环境差异来划分的。所以说真的不是人为划分了区域,自然早都分配好了,人去发现规律并合理运用就行了。

本文内容由小涵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