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禅意的诗句(比较有禅意的诗句)
导语:20句富有禅意的诗词,明净空灵,如一盏琉璃心灯,照亮人生路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离不开儒、释、道三家。
儒家自春秋时期的孔圣人起,以人伦道德为出世和立世之本。
道家滥觞于老子的《道德经》,以自然之性为本,追求清静无为。
而佛家魏晋时期才传到中国,却很快本土化,以其宣扬的出世理论,首先征服了失意文人,成为他们精神港湾中最后的依托。
而且,在逐步的发展与融合中,三教的思想和理论出现了很多的重叠,也被称为“一家”。
在历史上,很多诗人都是儒释道兼修的,比如苏轼,前期以儒为主,后期则以释老为主,但儒家的思想一直深入骨髓,在诗文中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今天,分享20句充满禅意的诗词,愿你我六根常寂静,心如宝月映琉璃。
1、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看池中莲花洁净莹澈,才知道义公的心境如莲花般,不为尘念所染。
诗中化用了六祖慧能的“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比喻和赞美禅师虚空高爽的禅心。
2、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
看到幽溪深涧中野花可爱,令人心神澄静,顿悟禅意,凝神相对默默无言。
在静静的观照中,诗人荡涤心胸,内省自察,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
3、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王维《过香积寺》
日暮时分,独自在空寂的潭边,身心安然进入清寂宁静的境界,以治伏尘俗的毒龙。
佛家将俗人的邪念妄想称为“毒龙”,只有克服它们,才能悟到禅理的高深,领略宁静之幽趣。
4、
水月通禅意,山云寄野情。
——释文珦《有客》
佛门清净之地,如明净的月亮,如清澈的湖水,清寂宁静,不染纤尘。
山野之间,浮云无定,正如镜中之花,自开自落,可以寄托不受世事人情拘束的闲散心情。
5、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白居易《初出城留别》
人生来哪有什么必须要待的固定处所,只要是内心坦然的地方,便可以当作归宿。
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或惊或惧或忧或悲,总难得安稳。守住内心的宁静,何处不可为家?
6、
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
——李白《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二首》
花无需染色,自然美艳,水静静流淌,内心如水般自在悠闲,身心都进入了空净的状态。
佛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能约束心思,专心修行,便不会为外物所动,遁入禅关。
7、
观水通禅意,闻香去染心。
——姚道衍《晚过狮子林》
何为禅意?清空安宁的心。何为染心?被世俗红尘沾染了的天然之心。
放空自己,亲近自然,在潺潺的水流中,在悠悠的禅香里,你会找到清净无尘的平静。
8、
岂住空空里,空空亦是尘。
——李咸用《赠山僧》
人说五蕴皆空,苦厄除尽,但谁又能住在空空的世界中呢?
身在红尘,若能身在红尘中,心在空空里,也是修行的好境界了。
9、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鸟窠《无题》
人不知从何处来,更不知死后要向何处去,由生到死,只有一件事是相同的,那就是永恒的迷惑。
何必在意这空虚不实的人生中的事情,这大千世界、人生都像是一场梦。
10、
一点灵光随落日,万端尘事付浮云,人世自纷纷。
——净圆《忆江南》
众生本具佛性,清净无染,灵照而放光明,可与落日争辉。
所以何必在乎人世间纷纷扰扰的俗事,只把尘事托付给浮云,让它随风而逝即可。
11、
眼看别峰云雾起,不知身也在云间。
——徐玑《过九岭》
醉情山水的人,陶醉在山水云雾交相辉映的神话境界里,恍若置身仙境。
却忘记了自己也是这奇妙景色的一部分,经历跋山涉水之苦,才看得到绝顶风光。
12、
至今寂寞禅心在,任起桃花柳絮风。
——栖白《寄南山景禅师》
禅心,谓寂定之心。任桃花柳絮随风飘落,都不能扰乱禅师坚如磐石的入定之心。
禅者之心早已不染世间五欲六尘,寂然静默,又岂是春风可以吹动的呢?
13、
片石孤峰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
——李颀《题璇公山池》
隐居在山林之中,只有山石和孤峰为伴,以清池明月为友,环境静谧而充满禅意。
一池清波,倒映着明月清辉,映照着一颗清空安宁的禅心,这句诗也颇具禅机。
14、
身同云虚无,心与谿清澄。
——岑参《寄青城龙溪奂道人》
身体仿佛和白云一样,徜徉在清虚之境,心和溪水一般清澈干净,不染尘埃。
这句诗是赞颂龙溪的修道者,清静无欲,无所爱恶,身心与自然融为一体。
15、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山中明媚景色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表面上写的是飞鸟,是潭水,是山光物态,实则无一不在暗示禅味佛理感化人心,净化灵魂的奇妙作用。
16、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
——道潜《口占绝句》
柳絮轻飘于天,随风逐舞,犹如人之浮于世,而沾染泥水后沉于地面,便不可能再飞起了。
诗人不为声色所动,只因心已入定,形如死灰,春风吹不起半点涟漪,更不会随之癫狂起舞。
17、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钱起《送僧归日本》
天海浮沉,小船驶去那遥远的边际;超脱世俗,自然会感受到法舟轻盈。
法舟指的是受佛法庇佑的船,僧人乘着船离开尘世(大唐),虽有风浪在前,但有佛庇佑怎能不安全呢?
18、
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
——苏轼《和子由四首·送春》
芍药花和樱桃花都已凋谢了,然而诗人已经心无得失,躺卧禅床之上,忘却了生死荣辱。
春色已荡然无存,本该悲愁无限,但若持淡泊情怀,泯除机心,便能洗去世界所有烦恼。
19、
苦境万般君莫问,自怜方寸本来虚。
——元稹《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
被贬通州后,元稹居住在茅舍竹篱之中,忍受蛇虫虎毒种种艰难,心中充满了对友人的无限思念。
所有的苦痛很难尽诉文字,只能将满心的愁思忧闷,寄托于虚静空无的禅理之中,抚平内心的不甘。
20、
醉后有人醒,醒了无人醉。
要识三千与大千,不在微尘外。
——陈瓘《卜算子》
天台宗曾提出“一念三千”,所谓“三千指的是整个世界、整个宇宙。
而佛教中将世界的一千倍称为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一千倍称为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一千倍称为大千世界。所谓“大千世界”,也近乎于包含所有平行世界的全宇宙。
诗人说三千与大千,“不在微尘外”,那在哪里呢?必然是“微尘”里了。
微尘是肉眼无法看见的细小灰尘,却蕴藏着整个宇宙,其中充满了佛理的奥妙。
作者:林家清欢,谢绝搬运和抄袭,敬请理解。
【注】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
本文内容由小薇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