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食

春节烤火作文(春节烤火的说说)

导语:烤火,最温暖的春节记忆

文/刘拴柱

我时常怀念故乡的春节,尤其是三九寒冬一群人围着火盆烤火的画面,更是春节中最温暖的记忆。

我的老家是豫南的一个小村子,地形浅山丘陵,气候四季分明,到了冬天,特别寒冷,三九天用“寒风刺骨”形容一点儿也不夸张。乡下人常说“三九四九冰上走”,就是这时期最真实的写照。

每年最冷的时间,正好赶在春节前后。劳作了一年的乡亲们,这个时期有了点儿空余时间,大伙儿一边置办年货,一边聚在一起拉家常。烤火成了茶余饭后最惬意的事。

说起烤火,自然联想到老家那粗糙的烤火盆。这火盆,由我的伯父制作。工序很简单,不用花一分钱,田间挖点泥土,剁碎一点麦秸,用水混在一起搅匀成泥,然后照着模子(水盆)糊成,在太阳下晾晒干,模子去掉,一个火盆就这样诞生了。烤火的原料更是随处可见,玉米芯、花生梗是家家的必备。其实,每年入秋后,乡亲们就开始准备过冬烤火的柴火了,田间地头枯树老枝,房前屋后的老树根是最好的劈柴。当然,捡来的枯枝,也是有讲究的,据说桐树最容易炸,烤起来一不小心,火星溅到棉鞋上、衣服上,就会烧个洞,留下黑黑的烙印。那个时候,小伙伴们几乎人人都有明显的标志,那就是棉鞋上的窟窿或者“黑痣”。

儿时最盼望过年,过年不但有好吃的,还能收获压岁钱,更重要的是不用挨冻早起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不像现在有羽绒服,那时大家穿的都是棉花袄、棉裤,虽然暖和,但很笨拙,尤其是早上起床时又硬又凉,实在不想往身上穿。于是,伯父就把棉裤棉袄搭在火盆上烤,烤暖之后,揣在怀里抱紧,快步送到床前,让我们迅速趁热穿上,那叫一个舒服啊!

故乡的春节,最妙的是遇上下雪。一片一片的雪花,飘落在庭院里,走在上面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雪的世界成了孩童们嬉戏的乐园,堆雪人、打雪仗,处处洋溢着欢声笑语。温度降到一定程度时,你会发现屋檐下会挂冰棱。晶莹剔透的冰棱像夏日吃的冰棒,看起来非常诱人。于是,有些顽皮的小伙伴儿就找来一根木棍,让别人扯开衣服接着,自己轻轻去敲。冰凌“扑腾”一声掉进衣服里的瞬间,会发出阵阵欢呼。抢来的冰棱,小心翼翼捧在手中,舔上一口,冰凉爽口。一不注意,有人会把冰棱丢在你的脖子里,那叫一个透骨凉啊!这时,受到“屈辱”的小伙伴儿也顾不上两手僵硬、鼻脸通红了,满院子追着嬉闹厮打。“把冰棱仍了,滚回去,烤烤去!”在父母的责备声中,大家相互做个鬼脸,四散奔逃。

小孩子们在雪地里玩耍,父辈们忙着置办年货。记忆中,家中生火后,母亲就把埋藏在土里的萝卜扒出来,准备洗洗剁饺子馅用。那时,家家用的都是压井。冬天,压井里出的水冒着气,乡亲们亲切地把它叫作“井温水”。虽然是“井温水”,但洗上一两遍后,还是两手冻得发红。于是,母亲将萝卜洗完后,两手在围裙上一抹,到火盆前烤,瞬间便感觉暖和了许多。

过年时,用火盆烧个红薯、炒个花生是家常便饭。大年三十儿,饺子煮熟后,一家人围着火盆,吃着团圆饭,添着柴,拉着家常,谈谈工作、聊聊生活,情真意切,其乐融融,生活里的失意仿佛在大家的关怀、鼓励下已烟消云散。

聚在一起烤火,对于乡下人来说,不单单是取暖,更像是一种联络感情的方式。大年初一,村里的人开始相互串门拜年。每到一家,主人都会热情迎上去,第一话便是:“来,进屋烤烤火吧!”这个时候,邻里之间的和睦体现得淋漓尽致。大年初二,走亲串友,还是那句挂在嘴边的话:“走恁远了,赶紧进屋烤烤吧,天这么冷。”这样就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关于烤火的记忆还有很多……

近年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不断推进,乡下人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太阳能、空调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劈柴烤火取暖正在淡出历史舞台。但那个笼火、烤火,围着火盆谈天说地的场景,和人与人之间浓浓的亲情、乡情,却成了我内心深处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本文内容由小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