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理想(诸葛亮主张什么)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诸葛亮是理想主义者?4000字深度剖析其人—现实主义政治家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诸葛亮的理想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引语: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二年(234年,魏明帝青龙二年),五丈原上,诸葛亮最后一次羽扇纶巾,危坐于轮椅上视察从蜀地带来十余万甲士。彼时,正值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第六次北伐,由汉中出发,取道斜谷,穿越秦岭,进驻五丈原。
魏蜀两方在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周边)魏军对峙了100余天。一生排兵布阵严谨,行为正派的孔明先生,终于还是败在了一拖在拖,闭城死守的司马懿手中。
最后,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闭目前,年过半百的诸葛亮也许会想到那句自己写下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青年诸葛、羽扇纶巾充满政治理想
时间回溯到,公元207年,时年27岁的诸葛亮根据《三国志》陈寿的记载&34;&34;意思就是诸葛亮在南阳躬耕的时候经常吟唱一首名为&34;的乐府诗歌。彼时诸葛亮身高八尺,换算为现在的单位就是一米八四左右,&34;,意思是将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世人不认为是这样的,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认为孔明是管仲乐毅这样的治世能臣与之交往。
由此我们可以从青年诸葛亮的形式风格中挖掘出这样一个,高大帅气,有隐逸生活同时又有个人政治理想的壮志青年。也是那一年,他未出茅庐已是胸有成竹,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策让一直苦于没有自己独立王国根据地的刘备醍醐灌顶。
诸葛孔明画像
二、 隆中对策,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面对草庐密室中刘备的&34;孔明没有一点冠冕堂皇的客套话语,直击要害:&34;并且明确的指出了,北方的曹操&34;又表明东边的孙权&34;由此可知,虽然年仅27岁,诸葛孔明显示已经是一个懂得审时度势,对各方诸侯的情况有一个明确认知的不可多得的政治天才!同时,更加让人敬佩的是,他的务实精神,隆中对中他明确指出让刘备尽早摆脱自己屈居人下的尴尬局面,并且将最有可能成为自己根据地的荆州也一并替刘备寻觅好了。&34;当然就是彼可取而代之。不过有一点比较尴尬,就是刘表和刘备其实是汉室宗亲的关系,而诸葛亮其实跟刘表也是有亲戚关系的,诸葛亮的岳母是当时荆州最大豪族蔡讽的女儿。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和刘表都是蔡讽的女婿,而蔡讽的儿子是蔡瑁也是刘表的属下,也就是说,刘表是诸葛亮妻子的姨夫!因此诸葛亮和刘备就是再渴望刘表的地盘,无论是出于兴复汉室的大业也是个人政治理想的野心,都不可能对荆州的地盘采取豪夺的方法,只能通过巧取的策略。因此也就产生了后续诸葛亮出山之后的第一计居然是帮刘表处理家务事这样的情况!
诸葛亮羽扇纶巾画像
三、 卧龙出山第一计居然是帮刘表处理家务事
话说荆州刘表的两个儿子均是泛泛平庸之辈,但是即便如此,两个儿子在荆州继承权上仍然是闹得不可开交,再加上虽然刘备来投刘表,刘表对其仍旧是&34;。
刘表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刘琦,二儿子叫刘棕。其中二儿子背后有荆州蔡氏集团撑腰,所以在斗争中二儿子明显占据优势。大儿子刘琦无奈之下,听闻孔明好读书才识过人,就三请五请希望孔明先生能为他出谋划策。可是孔明是什么样的人呢?即便是刘表,他也认为是徒有其表,在荆州属于&34;。更何况是他平庸的儿子刘琦,再者诸葛亮也深知自己毕竟属于一个外人,不好参与他们的家务事中,就三番五次的推辞。可是没想到刘琦居然有一天将诸葛亮请到阁楼上设宴,宴席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居然把下楼的梯子撤掉了,恳请诸葛亮务必为其想一个办法,诸葛亮没办法就引用了一个历史典故:&34;意思是春秋时代晋献公宠爱骊姬,害死深居宫内的太子申生,而另一个儿子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因为驻守在外,从而得以逃脱。
刘琦在政治上谋略不足却不是傻子,立刻心领神会,趁着荆州的边境地区江夏的太守黄祖被孙权所杀,申请去江夏带兵,带走了一万兵马的同时保全了自己的势力。而后来,正是靠着这一万的兵马,成为了刘备赤壁之战中为数不多的半壁江山!
诸葛亮羽扇纶巾
四、现实主义!孔明先生值得我们学习的务实精神出处—承认孙权提出的两帝并尊
如果说,之前的隆中三分天下以及帮助刘表处理家务事主要体现的都是诸葛亮的个人才华以及谋略的话,那么这一件事真真实实的反应了其现实主义者的一面!
黄龙元年,蜀汉建兴七年(公元229年)孙权借助对曹魏的&34;的大胜带来威望终于称帝,当时蜀国与吴国是盟友关系,为了考虑到盟友&34;的心理,孙权遣使者出使蜀国,目的只有一个,协商两帝并尊的方案!并且当时提出了一套方案,孙权与蜀使商议平分天下,豫、青、徐、幽,四州属吴。兖、冀、并、凉四州属蜀。吴、蜀两国划江而治,均承认对方的合法性!
当时蜀国举国哗然,为什么?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自从秦始皇扫清六合,一统宇内成为了第一个皇帝也就是始皇帝之后,华夏境内一直都是天无二日,国无二君。一个统一的帝国只能接受一个皇帝就像一个天上只能有一个太阳一样,都是最基本的常识。这个思想已经在当时的人们心中维持了数百年之久,早已经根深蒂固。面对诸子百家、思潮涌动的现状,为巩固皇权、凝聚天下,汉武帝选择了&34;。在这种思想体系下,皇帝是天子,上天派下来管理人民的父亲;而百姓,则是皇帝的子民。于是,国便成为了一个家,一个大家庭,所有的臣民都是这个家庭的成员,而皇帝则是所有子民的大家长。当时的后汉王朝如果有了两个皇帝,就相当于一个家有了两个家长。这在当时的蜀国人眼中无异于滑天下之大稽。
况且自蜀国建立以来一直打起的口号都是&34;,是要背负起为汉室统一天下责任的。
但是万万没想到,诸葛亮居然统一了孙权的这个建议。为什么?实在是因为当时的蜀国,连年征战,疲弱不堪实在是不能失去孙权的这样一个盟友啊,匡扶汉室还可以从长计议,但是若因称帝的失去失去了吴国的盟友关系,那么蜀国被强大的魏国吞并真的是&34;。
所以诸葛亮治理下的蜀国一直以来都秉承的是一个原则,不赞成吴国的称帝,但是一旦吴国真的称帝了,也只能默认同意二帝并存的局面。黄龙元年(229年)五月,孙权派遣校尉张刚、管笃出使辽东。六月,蜀国派卫尉陈震前来庆贺孙权登基。
诚然,理想主义者靠着一腔的热血以及自身超越时代的前瞻性、创造性在不断地改进着历朝历代,孔子、商鞅、李白等都曾或为执牛耳者或为推动者带领着某一领域的发展!然而真实政治环境中,却没有理想主义者的容身之所。正所谓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至少从诸葛亮为了不放弃孙刘联合的关系,同意了孙权二帝并存的提议这一点上看来,诸葛亮是一个政治上相当成熟的,非但不是理想主义者而且充满了务实精神的政治家!
然而为什么诸葛亮宁可承认孙权称帝的行为也要与孙权联合呢,因为蜀国有着不得不去做的真正的大事—北伐!
成都武侯堂
五、诸葛亮五次北伐——转移蜀国内部矛盾
诸葛亮北伐的原因首先是因为&34;是未竟的事业,必须坚持。这也是当时蜀国打出的一面政治口号,相当于曹操当年那面挟天子令诸侯的旗帜。只有不断坚持这个政治纲领才能吸引人才、拉拢盟友、明确敌人。而敌人自然是很明确的就是&34;的曹贼,所以北伐是政治纲领的必然。但是即使如此,又为何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连续北伐了五次呢?原因很简单——要转移蜀国的内部矛盾。大家都知道,其实巴蜀并不是一个肥沃,富足的区域,否则当年也不会将刘邦封王至巴蜀之地。而刘备军事集团当年进入到荆州益州地区也是属于外来军团入侵,而在一个地区的治理势必要依靠当地士族阶级的力量,蜀汉政权的内部军事集团与士族阶级的政治力量,一直以来都处在或对立边缘或微妙共存的处境上。
虽然后期诸葛亮通过任用蜀汉本地士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争取了支持。但一旦战争
机器停下来,蜀汉政权这种战时体制就会把矛盾放大,难以消化。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
6、 诸葛亮与刘禅的关系,揽权不篡权,留下美名
一直以来诸葛亮与刘禅的关系都是历史爱好者讨论的焦点,有人提出自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大权独揽完全架空了刘禅,其实刘禅早已经在心底里厌恶这个丞相只是敢怒不敢言。针对这些言论,笔者并不认同。
让我们看一看史书中对于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的态度是怎么描写的
&34;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39;,臣常危之。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34;——《华阳国志》
意思就是,诸葛亮去世之后,有一个官员李邈上书说:&34;刘禅大怒,将李邈下狱诛杀掉了。
要知道刘禅一辈子就杀过两个人!一个是诽谤他自己的蜀汉重臣刘琰,另一个就是诽谤丞相诸葛亮的李邈。
除此之外,诸葛亮死后,刘禅废除了废丞相职,表明在刘禅眼中没人可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
诸葛亮死后,刘禅大力提拔诸葛瞻,表明后主心里一直有武侯的位置。
诸葛亮死后,刘禅最终同意立庙,创建了400年大汉王朝首例。
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道理,诸葛亮在蜀国大权独揽的十数年中,并非是有意架空刘备的儿子刘禅,而是丞相的能力强,责任心更强不放心把重要的政务交给资质平平的刘禅手里,但是却用尽了自己的后半生辅佐先帝未竟的事业,真正的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结束语: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除了政治上的贡献,他还是一个著有&34;&34;等传世习作的思想家。一个依法治国,治理中蜀地&34;受到百姓爱戴的治世能臣。一个发明了木牛流马的机械工程师、设计师。同时郭沫若曾说&34;,说明诸葛亮甚至还是一个通晓诗律的诗人。
《三国志》记载: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孔明死后,各地的百姓都因为爱戴他要求为其立庙,起初,朝廷受制于礼法的原因没有同意,百姓甚至私自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祭祀诸葛亮的仪式。一代丞相做到这个份上,确实无愧于后世赞誉。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诸葛亮是理想主义者?4000字深度剖析其人—现实主义政治家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