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关于王维的诗句(王维的五首诗)

导语:王维诗歌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歌的作者是王维,王维(701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歌的时间是重阳节,诗人独自一人在他乡,第一句就点题,独在异乡为异客,在远离家乡的地方,始终都是为客,只有在家乡才是主,这句诗就点明作者在异乡思念家乡的心境,十分的思念家乡,映然于诗作,这也是在外游子的共同心声,游万里而不忘故里,情真切而发内心,无一丝一毫虚拟造作,皆发内心,油然而出,令人不在其侧,若闻其语,不识其人,已觉其心。妙语千古传,佳句永难忘。

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

然后,我们看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说什么呢?在佳节快到的时候格外想念亲人,所谓亲不亲,故乡人。然后呢,回到了家乡可以看到亲朋好友,那是多么的开心的一件事啊。见到了家里人,可以互诉离别情,互道问候平安吉祥,哪怕就是家里的一口水也比在外漂泊喝的美酒舒服。这就是美不美,家乡山与水。亲不亲,家乡人与物。讲千言道万语,不如亲友相逢格外心欢。

所以,我们讲离愁别绪,如何消除?只有一见相逢欢。古人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也是这个意思吧。

末后两句不讲离别苦了,看似不讲,其实在词句里面亦有隐述。

作者在异乡,所以用遥知这个词,遥知兄弟登高处,这句我要说一下,在作者的家乡有习俗九月九登高,就是登比较高的山,寓意年年比今朝要胜,寓意越来越好。是一种民俗。

最后一句,话风一转,有一点惋惜之情流露了。遍插茱萸少一人。那么少的是谁呢?就是作者本人。在此时此刻,作者想到了远处的家乡的朋友,他们在一起重阳日登高插茱萸,而作者本人在异乡没有办法亲自去,所以发出了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感概。诗人在最后写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来诗人想到的不是欢乐,而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我的。

这首诗歌用很平实的语言,表达出作者的思乡情,怀念故友情,真情实意,油然而生,无一点之虚情,皆是很浓厚的真情。

这里我再引述一下唐宋之问的一首诗,里面写道:岭外音书绝, 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其实也是一首思乡诗,最后两句也是写的格外深情,都到了家乡边上看到了从家乡过来的人,但是却不敢相问。

写这种怀乡诗,就是要深情,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仿佛生临其境,给读者无限的遐思。

结语:唐朝是一个诗人辈出的时代,出现了很多的诗人。李白,王维,白居易,杜甫,韦应物,杜牧,李商隐等,不论如何分类,王维的诗歌始终在唐诗里有重要地位。

而且,他是一位少年就以文名著称的诗人,十六七岁就诗名大振了。是一个杰出少年,真的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今天就讲这么多,下次再聊。

(图来自网络,侵删)。

(欢迎大家来支持我的原创文章)。

本文内容由小面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