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鼠狼的头有什么功效(黄鼠狼学名黄鼬因为头小如鼠)
导语:神奇的黄鼠狼:个头不大,尖牙利齿,一咬一透,专啃铁王八
黄鼠狼是一种鼬科小型食肉动物。它虽然体型小,却是十分凶猛,能够捕捉比自身大得多的猎物。二战期间,德国有一种同名的自行反坦克炮,也是擅长以小博大。这就是黄鼠狼(“貂鼠”Marder)自行反坦克炮。这种起始于临时拼装货的武器,在相当的一段时间里成为了德军最强有力的机动反坦克力量。
黄鼠狼的前身是I号自行反坦克炮,是一个“一拍脑袋”的产品。原因在于在战斗中德军步兵时常要面对敌人坦克,而当时步兵的反坦克手段只有牵引式反坦克炮,携带不便而且准备时间长,因此前线官兵擅做主张的把反坦克炮架到缴获的牵引车上。受此启发,加之当时德军有很多已经过时的I号坦克,所以就有了I号自行反坦克炮,在战场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后来这种用过时轻型坦克改装为自行反坦克炮的方法被广泛采用,也就有了后来的黄鼠狼
黄鼠狼之所以能捕猎大型猎物,很大程度上靠的是锋利的牙齿,而黄鼠狼自行反坦克炮也一样,或者说其最大的价值就是它的火炮,可谓“一炮遮百丑”,由于黄鼠狼型号繁杂,早期又多是非正规产品,所以火炮也是各种各样,比较多的几种是德国Pak 36反坦克炮,Pak 38反坦克炮,Pak 40反坦克炮。以及缴获的捷克47mm反坦克炮和苏联76.2mm反坦克炮。
黄鼠狼I基本上就是拼装货,起初是德军士兵们把PaK 36反坦克炮架到缴获的法军牵引车或坦克地盘上,比如FCM36,哈其开斯H-38,洛林37L等等,由于底盘承载能力不足,早期火炮威力并不大,只是37mm,47mm,50mm的口径,不足以应对苏联坦克,因此后来换装了75mm的PaK 40火炮。
黄鼠狼I
相比黄鼠狼I,黄鼠狼II要显得正规许多,底盘为II号坦克或者38(t),火炮则大多为75mm的PaK 40火炮和缴获苏联的F-22 USV 76.2mm加榴炮,尤其是后者性能优秀,深受德军好评,甚至一度作为德军反坦克支柱火力,德军对其进行改装使之能发射德军的75mm炮弹。
到了黄鼠狼III,黄鼠狼自行反坦克炮已经成为了正规化的装备,统一采用38(t)坦克的底盘,分为两种型号,一种采用改进版的德国75mm Pak 40/3 L/46火炮,另一种是苏联76.2mm Pak 36(r) L/51,虽然火力已经有些不能满足需求,但是黄鼠狼III还是一直服役到1945年战争结束。
本文内容由小梓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