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临泣针刺方法(足临泣针灸)
导语:「针灸穴位」足临泣穴
足临泣穴
足临泣,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别名下临泣。属足少阳胆经。位于足背,第4、5跖骨底结合部的前方,第5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有足背静脉网,第4跖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主治偏头痛、目赤肿痛、胁肋疼痛、足跗疼痛、月经不调、乳少、乳痈、疟疾、瘰疬。直刺0.3-0.5寸。
名称: 足临泣穴
别名: 下临泣
出处: 《灵枢·本输》
隶属: 足少阳胆经
位置: 足背,第4、5跖骨底结合部的前方,第5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
主治: 偏头痛、目赤肿痛、胁肋疼痛、足跗疼痛、月经不调、乳少、乳痈、疟疾、瘰疬
功能: 清泻肝胆,清利头目,通经活络
操作: 直刺0.3-0.5寸
主要配伍: 配水沟穴、合谷穴治诸风不识人
名词释义
临,含上对下之意,泣,肝之液,肝开窍于目。穴为足少阳之输,属木,应肝,其气上通于目,主治目疾。穴临于足,又与头临泣相对应,故名足临泣。
功能作用
清泻肝胆,清利头目,通经活络
定位
足背,第4、5跖骨底结合部的前方,第5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
解剖
有足背静脉网,第4跖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
详细主治
1、偏头痛、目赤肿痛、胁肋疼痛、足跗疼痛等痛证。
2、月经不调、乳少、乳痈。
3、疟疾。
4、瘰疠。
详细操作
正坐垂足着地,于四、五跖骨底前方,第五趾长伸肌建外侧凹陷处取穴。直刺0.3-0.5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临床运用
1、现代常用语治疗回乳、乳腺炎、偏头痛、眩晕、结膜炎、颈腋淋巴结核、胁痛、足肿痛、心内膜炎、月经不调等。
2、现代研究,针刺足临泣可引起肠鸣亢进,但不如足三里、上巨虚等穴效应强。
配伍
1、配天池穴、璇玑穴、俞府穴治胸中满。
2、配中渚穴治目眩。
3、配通天穴治治鼻塞闷。
4、配阳谷穴、腕骨穴、申脉穴治风眩。
5、配三阴交穴、中极穴治月事不利。
6、配耳门穴、听宫穴、翳风穴、中渚穴、外关穴治耳鸣。
7、配下廉穴、三里穴、侠溪穴、委中穴、少泽穴治乳痈。
8、配申脉穴、行间穴治足跗肿痛。
相关论述
1、《灵枢·本输》:“注于临泣”。
2、《子午流注说难》:“临泣乃足少阴所注之俞穴。……此穴上通带脉,灵龟八穴中,有此一开穴,待时取之功用最大。两临泣穴,继起针灸家,在头者日目临泣,在足者曰足临泣,因足太阳少阳之起穴,皆在目内外眦,泣自目出,故曰临泣。”
3、《针灸穴名解》:“泣,与濇通,义凝滞也,即不爽利也。故名临泣。以其在足,故日足临泣,示别于头之临泣也。”
4、《医宗金鉴》:“从丘墟下行三寸,在足小指四指本节后,足跗陷中。”
声明:文章转自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侵权立删。
编辑:半夏
审核:虫哥
本文内容由小婷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