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春简介(王景春个人资料)
导语:北京特色美食:王景春与他的仿膳菜
今天,笔者想和你们讲讲北京的美食。北京北海的“仿膳”饭庄,有位烹饪技师名叫王景春。王景春从十四岁起,就在北京“海风楼”饭庄学徒,后来又到“定兴楼”饭庄等处辗转学艺。一九四五年来到“仿膳”饭庄,拜慈禧太后亲封的“抓炒王”王玉山为师。那时,他省吃俭用,给师傅买烟、茶,请师傅下饭馆,他笑着说这叫“拍马屁”。师傅做完菜,他借刷大勺之机,用手指在勺底抿一下,尝尝是啥滋味,他解释说,这叫“偷艺”。
由于他虚心求教,有“眼里见”,得到师傅赏识,逐渐学到很多传统的清宫菜,以致后来成为我国屈指可数的烹制清官菜的名厨之一。王景春的仿膳菜,传统风味浓郁,上自燕、翅珍隘,下至民间小吃,均保持本色原貌。当时,清朝皇帝、大妃用腾,首先讲究菜肴的名字,因此许多菜名都寓有吉庆之意,如“龙凤呈祥”、“寿比南山”、“带子上朝”、“旭日东升”等。
另外,王景春在做菜时,咖喱、番茄、黑胡椒、奶油等西餐原料概不使用,“木椰肉”、“回锅肉”、“咕喏肉”等地方菜肴也不制作;他甚至主张在切肉丝时,要用筷子垫着切,这都是当时御膳房的规矩,这种切肉丝的方法,一是符合卫生要求,二是安全。他制作的菜肴,一般以选料珍贵、制法细腻、形象古雅取胜;烹调方法上,讲究蒸、扒、烧、炒、煮、炸等;还讲究菜码大、盛器精。
如他制作的“烩全鹿”菜,是将鹿的五脏(心、肝、肚、肺、肠)治净后,下锅煮烂,切成薄片,经沸水余后,投入盛鸡汤的镀银里的铜火锅中,沸后,加入精盐,绍酒,味精、玉米粉等调料,俟汤变浓时,撒入香菜段,淋入鸡油,随即起锅盛入碗中。
再如他做的“红烧犀牛肉”一菜,是先将重约一斤的犀牛肉用沸水煮约半小时,再切成二十个左右的寸块,整齐地码在碗里,加入葱段、姜片、酱油、精盐、绍酒、白糖等调料上屉蒸烂,港出汤汁,倒扣在碗里,然后将汤汁调好口味,用玉米粉勾成谈黄色粘汁,淋些香油,浇在犀牛肉块上而成。
还有王景春的仿膳菜的另一特点,就是取名形象,在制作上,又富于工艺美。如“芙蓉燕菜”、“凤尾鱼翅”、“金钱鱼肚”、“妈螂海参”、“松树猴头”、“琵琶大虾”、“鸡烙松鼠黄鱼”、“菊花里脊”、“灯笼豆腐”等,使人一看,就感到是一种艺术享受,欲食又不忍下箸。当时,这些艺术菜肴都是为了迎合皇帝的嗜好而创制的。
最后,如“松树猴头”一菜,是将发菜做成树桩,兰片切成条做成树枝,猴头蘑做成树顶,荸荠、木耳做成三个松塔?这种形象的造型,仿佛再现了猴头蘑生长的自然情景。再如“金鱼鸭掌”,是将鸭掌脱去骨头,鸭掌就“变”成了金鱼的尾巴;再把制成的鱼肉茸制成金鱼的身子,用红樱桃镶在金鱼的头上当眼睛厖做成一条条生动逼真的金鱼,经过烹制后,浇上汤汁,真象是活的金鱼在盘中游动。
本文内容由小舻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