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教育

杨凝式是哪个朝代的书法家(杨凝式书法作品)

导语:杨凝式书法真的是太优秀了!李煜的书法与他真是没有可比性啊

在我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是军阀割据、战祸频繁的灾难时期。政治上的不稳定,势必带来经济上的衰退,从而又影响与反馈到文化中来。表现在书苑中的,也就是从唐以来的高峰,一下子跌进到了低谷。

杨凝式,这是一个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五朝元老。因为在后汉隐帝乾祐年间,他曾经做过少傅、少师的官,所以人家便惯用“杨少师”来称呼他。那时,政治上的风雨多变,往往压抑得知识分子透不过气。在当时为了明哲保身,他便有时候不得不装疯卖傻,并把心里的种种抑郁,毫无保留地倾泻到书法中去,由此而形成了一种离奇多变的书风,人们亦因此而也称他为“杨风(疯)子”。平时,他最喜欢的,就是把自己创作的那些新诗题写到墙壁上去,署名则有时用“杨虚白”,有时用“癸已人”,有时候又用“希维居士”、“关西老农”等。

当时,由于社会上流行自古流传下来的题壁风气,因此各大寺庙里的僧众,总是争抢着乐意为杨凝式粉刷墙壁,好让他随时留下墨宝,借此抬高寺庙的身价。“枯杉倒桧霜天老,松烟麝煤阴雨寒。我亦生来有书癖,一回入寺一回看。”就是比他稍晚的宋初大书法家李建中,在观赏寺壁杨凝式书法后吐露出来的敬仰心情。正因为杨凝式的书法题写在寺壁上,所以保存不易,容易损毁,因此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他写在纸上的书法,就只有行楷书《韭花帖》、行书《卢鸿草堂十志图跋》以及草书《神仙起居法》、《夏热帖》等寥寥几种了。从《卢鸿草堂十志图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他的笔法,继承了颜真卿“屋漏痕”的中锋直下、腴实而又自然的痕迹。

但他毕竟是个食古能化的人物,在草书《神仙起居法》、《夏热帖》中,那种奔放的热情,则又完全超出了颜真卿的笼罩而自立门户了。在这些墨迹中,《韭花帖》是写得最为规矩严谨的一种。那帖上书法的骨法用笔,差不多全从王羲之《兰亭序》相承而来;但是在字的形貌和篇幅的设计上,却又显得那么的疏疏朗朗,显示了一种神情上的清远淡泊,则又完全跳出了《兰亭序》的布局谋篇了。也许,这就是他学王能变,而又暗合王羲之契机的要妙所在,无怪后来的黄庭坚要对他大加叹服了。

对于杨凝式书法的历史地位和成就,苏东坡曾经作过权威性的总结:“自颜(真卿)柳(公权)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未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泪没者。”五代以后,宋朝人在书法上走的路子,大多是杨凝式所走的一条学王学颜的道路。可见承上启下,处在书法兴衰的十字路口,杨凝式功不可没。

五代十国时期,除了北方的杨凝式,江南南唐的后主李煜不仅是个历史上的著名词人,并且在书法上,也表现了相当的才华。他书法学柳公权,风骨瘦硬而神采外露,并且还经常喜欢使用一种“战掣”的笔势,号称为“金错刀”。偶而书写大字,他不用毛笔而是卷起绢帛蘸墨书写,人们把这说成为是“撮襟书”。

其实,李煜在书法史上的贡献并非在于艺术创作,而是在于宏阐书法批评的风气,以及开创我国古代法帖汇刻的先河。在《书述》一文中,李煜曾经评论唐朝书法家和王献之书法得失说:“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之一体;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拘,颜(真卿)得其筋而失于粗,柳(公权)得其骨而失于生犷,徐浩得其肉而失于俗,北海(李邕)得其气而失于体格,张旭得其清而失于狂,献之俱得之而失于惊急,无蕴藉态度。”评论各家都能够一分为一,公允在理,处处闪耀着辩证的光芒。

在法帖汇刻上,李煜把当时秘府珍藏的名人手迹,请文学家、书法家徐错摹刻上石,然后汇集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升元帖》。因为李煜以前,人们刻帖,基本上都是单帖独刻,比如唐朝人刻《定武兰序》等等;而李煜则把宫中所藏历代书法家的著名法帖,前所未有地创刻成为汇帖的形式,从而开宋朝《淳化阁帖》的先河。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把李煜汇刻的《升元帖》,尊称为“法帖之祖”,可惜因为种种原因,其帖早已失传,未能流传至今。

所以,看过杨凝式的书法与李煜的书法真的是可比性啊,相比较而言杨凝式的书法影响比较很多书法家,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到书法的学习。通过这也可以让我们知道,在学习书法也让我们明白要有一定的榜样。

本文内容由小芦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