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育儿

自我控制可能对个体产生哪些影响(自我控制能力会对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

导语:探讨自我控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引导个体获得幸福感体验

文|章鱼哥

编辑|比奇堡

幸福感作为人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一直是各界所关注的焦点。而主观幸福感作为幸福感的核心指标,也随着国家与个人的重视而逐渐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点。

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有利于个体的生命质量往良好的方向发展,如更好地适应环境,认知行为变得更加积极,降低死亡率和拥有更长的寿命等。

由此可见,主观幸福感对个体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如何获得主观幸福感,以及怎样才能更好地获得幸福和快乐就成为了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问题了。

要理解上述问题,首先意味着要清楚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主观幸福感的目标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重要的情感与认知体验,而个体的情感和认知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既定目标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个体在追求目标时往往会遇到与既定目标相冲突的事,这时就需要个体调动自控资源来对其行为进行调整,从而使自身的行为能够更好地达到既定目标。

而“自我控制”被普遍认为是个体为了遵守社会规范或个人目标而调节自己认知、情绪、行为以及其他生理心理活动的能力。

因此,“自我控制”逐渐成为了解释个体主观情绪情感体验为何具有差异性的重要因素。

而研究者也能从该角度出发,更好地帮助人们获得更快乐的情绪情感体验以及更高的生命质量。

关于自我控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目前大量研究表明,自律的人更能达到自己所设定的理想状态,从而体验到更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然而,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还有问题尚未解决,那即是对相关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尚未完善。

首先,自我控制既能看作是一个稳定的人格特征,也能看作是一种具体的实验室操作条件下的自我控制行为。

而且主观幸福感也有外显与内隐之分,从时间长短上来说也有长期性(一个月的主观幸福感评价)与状态性(即时的主观幸福感评价)之分。

其次,目前对自我控制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也局限于特质性问卷测量二者之间的共变关系层面。

即从人格特质层面探讨特质自我控制与长期的外显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忽略了从实验操作的层面去探讨实验条件下自我控制行为与即时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此外,还忽略了从人格特质层面对自我控制与内隐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探讨。

其次,要想在自我控制的基础上更好地获得幸福感体验,就应该了解自我控制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内在机制是什么。

以往研究表明,动机、感知到的目标进程以及认知策略等均能作为自我控制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发生机制来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

然而研究者们忽略了从个体在目标追求过程中自身对目标事件、行为的心理表征这一层面来探讨自我控制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即从解释水平的角度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

解释水平是近几年提出的新观点,并在自我控制和情绪情感体验等领域有重要的解释力。

该理论叙述了个体对目标任务或行动的心理表征是如何影响其行为和情感体验的。

具有较高解释水平的个体更擅长用“WHY”方式去思考问题,且在目标追求中更倾向于对“渴望性”目标的追求。

而低解释水平的个体更倾向于用“HOW”方式思考问题,且在目标追求中更倾向于对“可行性”目标的追求。

已有研究表明,对目标任务或行动不同的解释水平会造成个体行为和情感体验的差异。

然而,目前还没有较为全面的研究来证明自我控制、解释水平与外显、内隐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如何。

那么,解释水平与外显、内隐主观幸福感是否有关?进一步的,解释水平是否是自我控制影响外显、内隐主观幸福感的发生机制?

综上所述,从自我控制与主观幸福感的现有研究来看,研究者忽略了个体自身的主动性,尤其是从心理表征的角度对自我控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探讨。

因此研究总体目的是全面考察自我控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解释水平是否能作为自我控制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机制。

自我控制对外显、内隐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有学者把主观幸福感称为自我控制的执行体验,这充分说明了自我控制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密切。而研究的研究结果也再一次证实了这一点。

研究通过研究一和研究二共4个子研究发现,无论是从人格特质层面的特质还是实验室操作情境层面的自我控制行为,自我控制对主观幸福感都起着一定积极影响作用。

从人格特质层面来看,无论是外显长期主观幸福感还是内隐长期主观幸福感,特质自我控制都发挥着重要的积极预测作用。

具体来看,特质自我控制对外显长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自我控制能力越强的个体其外显长期主观幸福感体验越强。

而关于特质自我控制与内隐长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研究发现,特质自我控制对内隐长期主观幸福感的内隐长期消极情绪有显著的减少作用。

以往有探究内隐主观幸福感与特质性变量的关系的研究表明,内隐主观幸福感是独立于外显主观幸福感的认知评价,与多数特质性外显影响因素都不相关。

如外显宽恕与内隐主观幸福感等,而在研究中特质自我控制对内隐长期主观幸福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这就说明了特质自我控制不仅可以影响长期主观幸福感的外显层面,同时也可以影响长期主观幸福感的内隐层面。

由此可以说明,可能相比于其他影响因素,特质自我控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更为重要。

总体来说,自我控制对主观幸福感的积极影响结果可以从主观幸福感的目标理论来解释:

自我控制能力越高的个体,越能抵制自身在完成目标时所受到的诱惑,以及能更为有效地解决心理的目标冲突,从而能更好的完成既定目标。

当个体目标实现和需要满足的程度越高,那么其就越能产生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体验。

此外,相比于特质自我控制对外显长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特质自我控制对内隐长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较小。

这一结果也补充证明了外显认知的相互独立或分离的结构以及内隐认知结构的可能的相对稳定性。

而在实验室操作情境层面,研究通过自我控制事件回忆启动范式,考察自我控制行为对外显、内隐即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时发现:

自我控制行为对即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外显即时主观幸福感的情绪幸福感层面,而对内隐即时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的影响。

再结合研究一的研究结果来看,可以说明,其一,从外显主观幸福感层面结果的相同点看,自我控制作为一种积极的行为方式。

无论是在长期的影响还是即时影响上层面上,其对主观幸福感的外显成分均有一定的提升作用,这再一次证明了自我控制是对主观幸福感造成影响的重要因素。

其二,从外显主观幸福感层面结果的从不同点来看,特质自我控制对外显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外显长期情绪幸福感和外显长期认知幸福感上均有体现。

而在实验室操作情境层面的自我控制行为对外显即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仅体现在外显即时情绪幸福感上。

结果启示,自我控制行为也能对主观幸福感带来即时的影响,而然,要想真正获得长久的完整的主观幸福感,还需要培养一种稳定且良好的自我控制的品质。

一个良好的自我控制的品质不仅能从完成既定目标来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也可能提高个体能自我效能感、权力感和掌控感等方面来进一步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其三,从内隐主观幸福感结果层面来看,自我控制对内隐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仅体现在特质自我控制对内隐长期消极情绪的缓解作用上。

而在实验室操作情境中,自我控制行为对内隐即时主观幸福感没有直接影响,结合外显、内隐认知的双重记忆系统理论。

可以说明个体对内隐主观幸福感的评定可能是个体长期性的生活经验所导致的。

可以推测,可能短暂的自我控制行为并不能改变个体对自己内隐主观幸福感的评价,对内隐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可能需要通过一个长期的自我控制生活状态来实现。

该结果也再一次说明一个完整的自我控制的人格品质对外显、内隐主观幸福感全面的重要影响。

本文内容由小里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