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去西天取经取回什么经(玄奘西天取经是真实的吗)
导语:西天取经归来的玄奘,被唐太宗逼着做一件事,全因这种隐秘心理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回到长安。先前唐太宗听说玄奘回来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玄奘抵达长安时他并不在,负责接待的是梁国公房玄龄。此时唐太宗正在洛阳厉兵秣马,准备御驾亲征,教训高句丽,于是玄奘立马赶到洛阳与唐太宗会面。
当年二月,玄奘与唐太宗进行了平生第一次会面。双方就座后,唐太宗首先发问:“师去何不相报?”因为17年前玄奘并不是奉旨去西方求法,那时边境管控甚严,他扮演的是一个偷渡者的角色。对于此事,玄奘也没什么好隐瞒的,说:“当去之时,已再三表奏,但诚顾微浅,不蒙允许。”唐太宗并没有怪罪之意,反而觉得玄奘以身赴险,造福苍生,着实可敬,并为玄奘孤身一人能顺利到达而惊讶。听闻此言,玄奘说这是皇帝的功劳,李世民一听,连说不敢当,都是法师的努力。
之后双方又谈到了西域的风土人情,面对唐太宗的疑惑,玄奘回答得条理清晰,内容翔实。唐太宗听后不禁竖起大拇指,觉得玄奘“词论典雅,风节贞峻”,比古代的名僧还要更胜一筹,侍立一旁的长孙无忌也深以为然。渐渐地,唐太宗被玄奘的才华给征服了,希望玄奘还俗参与朝政。
这是多少士子求之不得的机会啊,但玄奘婉言拒绝了。理由是他从小就出家,只知道如何参佛,不懂如何治国,况且自己不是当官的料。几番推辞后,唐太宗也不好硬逼,毕竟强扭的瓜不甜,不能让法师身在曹营心在汉。
贞观二十二年六月,唐太宗再次向玄奘发出还俗邀请。玄奘又婉拒了,他首先高度肯定了唐太宗的丰功伟绩,认为贞观年间的成就都是在唐太宗的带领下取得的,并非借他人之手,说明皇帝能力很强,足以应付时局。况且朝中有能力的大臣很多,自己没必要还俗。最后表明自己弘扬佛法的心绝不改变。听说得道高僧如此夸自己,唐太宗心里暖暖的,赶紧谦让,那都是老天爷、祖宗、臣僚们的功劳啊。话说到这份儿上,唐太宗也明白没有商量的余地了。
唐太宗之所以要玄奘还俗,是因为在此之前,朝廷围绕太子之争发生了一次巨大变故,最终“黑马”晋王李治当上了太子。之后,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胜利者对失败者进行打击和清洗,整个朝廷出现了严重的裂痕。唐太宗并不想看到这种局面,想通过劝勉和人事安排弥补朝廷的裂痕。但是长孙无忌集团坚决不与对立方和解,一批朝廷重臣因此死于非命,唐太宗对此十分焦虑,却只能无奈地听之任之。
于是唐太宗想在朝廷中扶持发展出“第三势力”,依靠他们来弥合因太子之争所形成的朝廷裂痕。而这个“第三势力”必须具备两个特征:一、代表人物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才干;二、与太子之争没有什么瓜葛。
但当时朝廷中绝大部分有影响力和才干的大臣,基本上都卷入了太子之争。而那些没有卷入的大臣要么没有影响力,要么没有才干。因此唐太宗一直找不到可以扶持的对象。而玄奘的归来让唐太宗看到了希望。首先,玄奘通过西行之旅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能力,并且在天下拥有了巨大的影响力;其次,玄奘出国十多年,跟任何政治事件都没有瓜葛。可以说玄奘简直就是发展“第三势力”的天然人选。
不过这种事不能强迫,唐太宗也知道玄奘还俗当官的可能性基本为零。而如此“死马当活马医”的请求,也是唐太宗晚年内心焦虑的一种表现。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高 成
来源|《百家讲坛》杂志
本文内容由小思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