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知识

孔子生平和论语简介(孔子自述一生的经历的句子)

导语:再读《论语》之四:孔子自述生平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通常的解读是: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

台北艺术大学辛意云教授把“学”理解为“觉醒、觉悟”。对于历来认识不一的“天命”,他认为有三层意思:其一,个人的基本素质被确定;其二,身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及对自己的影响基本被确定;其三,生命的长短、可做的事情基本被确定。

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十五岁时就立下志向,做一个觉悟、觉醒的人,言外之意,不再浑浑噩噩度日;三十岁时,他进一步确立了自己的志向;再经过十年的实践、认知,排除各种诱惑,他对自己的选择不再感到疑惑;到了五十岁的时候,他对自己的使命、能力、该做的事情等等都有了清清楚楚的认识;到六十岁时,已能做到入耳心通,即通达一切事物、情感,无论是否与自己的观点相同,都能了然于心,并与自己的内心没有矛盾冲突;而到了七十岁的时候,可以听从内心的声音去做任何事情,也不会逾越规矩,也就是不会超越生命的法度和准则。这时(不逾矩)的孔子,已经达到了人与道合一,人与天合一的境界,也能充分享有生命最大的自由与喜悦。

孔子少年时的立志,便与众不同。不是从政,不是经商,也不是行军打仗建功立业,而是做一个“觉悟、觉醒”的人,并用一生去实践。在一个世俗的社会,作为一个没落的贵族后裔,没有了经济来源,孔子立下这样的志向,首先面临的应该是生计问题。不难想象,他会遇到多大的困难。也不难想象,他会有犹豫彷徨,但他最终坚持了下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而且在追求理想的同时,兼顾了对家庭的责任。所谓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在自己“学”(觉悟)的同时,也不忘带动其他人“学”,由三千弟子,到周游列国。虽然,在当时,他的理想并未实现,不过,两千多年后,他的思想还在影响着一代一代人,从这点来说,他是成功的。

此外,在传播自己学说的同时,孔子的道德修养也在不断完善,并最终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崇高境界。大成至圣先师,可谓实至名归!

本文内容由小荣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