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时期的表现(大萧条的后果是否具有典型性)
导语:《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1929-1937)读后感
老师推荐的书,是《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中的一本,认真拜读。
一、喜欢上了外国人写的中国史,正像本书中说到的“到中国之外发现中国”。因为阅读此书,让我对《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和《魏斐德上海三部曲》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这两部书已经在我的书架上停留半年以上了,近期再攻读一下。
二、大历史观的重要。之前阅读黄仁宇大师的《万历十五年》时第一次听到“大历史观”的概念,当时以为是读中国史时需要同时关注世界史的同步发展就是大历史观,阅读完此书后有了精进。
我们过往学习的历史基本上是政治史,如何把经济、民生、金融、产业、文化等相关历史结合在一起看才是“大历史观”。因为历史的前进绝不仅仅是政治这一个车轮带动的,所有社会因素的相互影响才造就了历史中的各种“巧合”。
本书从棉纺、丝织产业入手,结合金融理论,货币走势,世界经济等维度分析大萧条时期影响历史前进的新视角,可以说是启发个人大历史观的理解之作。同时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民国历史。后续也将必须研读货币制度,金融理论等相关专业知识,否则无法形成大历史观的高度。
三、此书理论深度极高。受制于金融、经济、货币制度等专业知识的匮乏,感觉仅看懂了50%左右。作者是日本人,翻译过程也有消耗,同时此书更像一部论文,所以读起来有点吃力。看来我研究历史的深度该迭代了,是时候尝试去读一些专著类文献了。
最后,引用原书中结尾的最后一段文字原文,与君共享。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开放,中国的政治家们在制定国内经济政策之时,需要考虑众多国际因素。只要中国坚持严格的管理汇率制,财政政策就尤其重要。国际金融市场如何影响中国国内经济政策?换句话说,在本国经济与世界货币和金融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政府该如何保持其经济政策的自主性?这些问题事关过去,也事关今天。研究战前决策者们设计的解决方案,不仅仅是基于一项历史的兴趣,而且也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于今天的经济情势。
本文内容由小凡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