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纹演变(狮纹寓意)
导语:狮纹的演进与运用
图1
图2
图3
■甘肃兰州 精气神
自东汉真狮子传入中国,首先以英勇神威、驱邪止煞的功用被社会上层接受。以其形象雕琢而成的石狮子作为神道上的神兽,融入镇守帝王将相陵寝的行列之中,多以走狮姿态出现,基本遵循帝王陵配辟邪、人臣墓置石狮的规律。现存山东嘉祥武氏祠的东汉遗存石狮子,即是已知中国境内年代最久远的写实型走狮代表作;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演进,陕西唐顺陵和乾陵气势雄伟的蹲姿石狮子(图1)以中国化端庄大气、健美挺拔的狮姿,标志着石狮子已彻底取代了天禄、辟邪、石虎在帝陵石刻中的主导地位。尽管此时石狮子依然不分雌雄,但它以盛唐石雕艺术典范的身份目睹着后世狮纹的演进。
“牡牝有别、左雄右雌”的对狮摆放形式出现于陕西唐睿宗桥陵。所谓“牝狮披鬣”是指雌狮浓密的长鬃从头部延伸至胸前和肩部;“牡狮卷鬣”即雄狮头部至肩部饰螺旋式卷发。最经典的雌、雄铜狮子铸造于清乾隆年间,屹立于北京故宫太和门前,数百年间极少被移动。象征江山永固、太平盛世的雄狮前右脚抚踩一绣球;象征皇权永存、子嗣昌盛的雌狮前左脚下有一幼狮仰卧作嬉戏状。
在历史的进程中狮纹由威严的“镇墓”,逐渐开启了为宫阙、寺庙、官邸、民宅等建筑避邪化煞、彰显尊贵的“镇门”之旅。它与汉代民间流行祛灾祈福的狮舞以及衍生而出的吉祥狮纹,异曲同工地走向民俗化主流纹饰行列,这是其历史发展的必然。例如:西晋时期用于插烛照明的越窑青瓷狮形灯座盛行于世,标志着狮纹已施用于室内器物;南北朝至唐朝,随着丝绸之路和朝贡活动的繁盛,中国染织业以及各类器物上不胜枚举的狮纹,共同反映着此阶段狮纹题材的多样性和日趋中国化特征。
又例如:晚清出土于山东临淄桐林庄的弥勒造像石座,背面楷体铭刻造像记为北魏正光六年三月造,我们通过现藏北京故宫拓本《曹望禧造像》(图2)局部,能感受到吼声很大的狮子其威猛气势和艺术感染力;山东荏平县元代窖藏唐三彩狮子莲花灯座,狮子背负的双层莲花正是唐代佛教常用的装饰纹样;出土于太原市唐墓的青瓷胡人驯狮纹扁壶,表述着西亚古老杂技类驯狮节目在华夏大地上演的场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唐狩猎纹印花绢、联珠纹猎狮锦等丝织品,展现着西方尊崇的猎狮题材;清末至上世纪末在新疆、青海等地相继出土的双狮、狮象、胡王等相关狮纹的织锦,以不同狮姿展示着中国化狮纹。这块菱形联珠双雄狮纹织锦(图3),单元纹饰以镜面上下对称的构图、憨态可掬的造型、萌萌的表情、隐去的利爪、高翘的尾巴等肢体语言,反映着中国式含蓄内敛的审美取向……
中国化狮纹的兴盛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印度佛教入华初传,在译经和弘法过程中入乡随俗地依附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汉译佛典教义、教化思想等方面呈现出儒化和道化倾向,终成中国佛教并得以迅猛发展。在佛教艺术的影响和推崇下,狮子被赋予:驱魔避邪护正、富贵吉祥平安、招财纳福、勇猛精进、受恩必报、彰显权贵等寓意,又被誉为:神兽、灵兽、仁兽。故此,祥瑞的狮纹所到之处靡然成风,与本土文化兼容并蓄、相得益彰。
经过中国传统文化洗礼的狮纹,其形象由原先威猛强悍转化为喜闻乐见的吉祥纹样,其内涵也产生了巨变,终成独具中国特色的民俗狮文化。这与大汉王朝至大唐盛世整体繁荣强盛的大背景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本文内容由小畅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