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家居

商水县王老村(颍泉区李老庄什么时候拆)

导语:商水李老村后古颍水

商水县王老村(颍泉区李老庄什么时候拆)

商水县李老家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古迹遗址星罗棋布,其中就有村后现存四百米长的颍水古道,明清时又称小黄河或贾鲁河。颍水北岸的龙庄户,河道西头的明代石拱桥,桥西侧的明代回龙寺,桥东侧的龙泉埠口等遗迹遗址都与之相关。

颍水源出名山少室山,是著名的四渎八流之一,与黄河、伊洛河并称为中华文明之源,也是三国时魏武帝漕运水道。最古老的颍水流路经临颍、逍遥、郝岗、张明、邓城、张庄、周口南许寨、李老、姚滩、练集、黄寨、项城、沈丘,下入安徽境。几千年来,其流路历经无数次的改道,在元明时期,流经黄连城、习阳城、赵牛口、李方口、周家口,又过周口新街到许寨接入古道。《淮宁县志》载:“颍水故道经李方集又南至周家口,又南流至商水许家寨,又东南经县境伊练集,又东南经乐嘉城北,大溵水从西来入之,又东南经项城境南顿故城北,又东流十余里与新河(今沙河)相互出入矣。”

颍水周口段在元代时是过周口新街向南又东南的流路,其中西华县习阳城到周口南许寨的河段是元代形成的新流路,许寨、李老、练集下入安徽境的是古道。据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载:元代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北汝水(又名沙河)经溵水由孙嘴口入颍,颍水不足以容乃开新河。所谓新河,就是现在周口至槐店的沙河。至此,颍水分为二派,分流处俗谓之颍歧口。东流者称新河或沙河,南流者仍称颍水。元代至正年间,有司从舞阳截断汝水支流潕水,引其改道东行过郾城至周口入颍,新河不足以容,乃浚周口南流之颍水故道,在周口东高山顶导汝颍东南流入汾河。由于受黄水侵流,周口以南的老颍水河道时浚时淤。《沈丘县志》载:明洪武初,黄水自通许之西分支陈州商水入南顿,混颍水东流,颍水始受黄水侵;二十四年(1391年),河决阳武,颍水为黄流所夺,颍水始有黄河之称;宣德三年(1428年),黄河北徙三百里,夺泗入淮,颍水黄流减弱;宣德五年(1430年),颍水河道几近淤平;正统二年(1437年),黄流绝。正因为河床被抬高,黄水入颍后而漫流,造成商水、项城、沈丘长期受害。成化末,扶沟知县李增修治贾鲁河,使之过西华通周家口,自此,黄水经贾鲁河顺流南下,既有利于漕运,也加速了颍水的淤积。嘉靖初,过陈州颍歧口的沙水淤塞,需要另开漕运水道,于是就进一步疏浚朱仙镇至周家口的新沙水即贾鲁河,周口南之颍水成为黄水南出之道。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河决原武,颍水等泄黄水渎再淤;四十四年(1565年),河决开封,颍水河道废。至此,从周口过练集、南顿至项城的老颍水河道不但失去漕运功能,而且成了旱时无水,汛时成灾的季节性河流,使地势低洼的项城深受其害。因其“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弃之有功,留之败事”,万历年间有司将其填平。民间又有“王进士填河”的说法,说是经万历十七年己丑科进士户部郎中淮阳人王修行请命并主持塞之。因遇村不填,故而龙泉埠口村前即现在李老村后至今仍保留着一段。因为黄水经贾鲁河侵入颍水,所以人们又称之为贾鲁河或小黄河。随着颍水干流河道的变化,古颍水又被认定为溵水。

颍水本通漕运,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在颍水两岸修水利,溉农田,兴漕运。曹魏时,邓艾在陈蔡之间东至寿春屯田,溯颍水运输稻谷。唐元和十一年(861年),置淮颍水运使,江南扬子米经颍入溵水输于郾城。北宋朝,都开封,颍水漕运达到鼎盛,江淮产品多由颍水输运,故而沿线人们又呼之为运粮河。元朝时,治水者多次截汝入颍,颍水不足以容万源之水,乃开新河以杀水势,于是就开凿了自周家口到槐方店的北河。北河形成后,河床宽而深,水运则以北河为主,故颍水漕运衰落,仅成为黄水南泛时期的泄黄河道。明代宣德五年黄流绝、颍水塞,颍水被呼为“小黄河”;成化中,浚北河下游,北盈南缩,互为消长,北河作为颍水别渎因运输地位提高而“转正”,最终取代了古颍水,曰沙颍河,但习惯上仍称为沙河。沙颍河实质上是周口以下颍水改道的河流。

本文内容由小萱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