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意义(劳动教育与人生)
导语:劳动教育与天道酬勤
《妙法家教第》第31讲
在孩子教育的诸多课题中,劳动教育是很容易被当代很多家长所忽视的重要一课。
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发现,现在的孩子直到读完大学,有超过了60%的人还不会烧菜做饭这样的必备的生活与生存技能,而在做家务活上也有占一半的孩子大多不做。以至于现在的很多年轻人离开父母身边,只能靠外卖和下馆子才能吃上饭。
还有调查反映,很多孩子工作中动手能力较差、眼高手低、怕脏怕累、只懂享乐等。
这可是一个很大的教育缺失的问题,究其根源,还在于诸多家长的指导思想出现了问题。
误区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认为孩子只需学习文化知识,家务事等劳动不用干。
误区二:心疼与溺爱孩子,怕累到孩子。
误区三:小时候不用学习如何做家务,长大了自然就会做家务了。
劳动可简单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或二者的结合。人类所拥有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价值与财富,都是靠劳动人民用辛勤的劳动所创造的。劳动是责任与义务,是一切回报的根源。
为自己、家人、集体、社会而劳动,就是一种奉献,奉献越大,收获越多。劳动是奉献,是创造价值,所以劳动光荣。
劳动是一种人生态度。勤劳致富,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财富,不管是动手还是动脑,都很光荣。人生可不能做闲人、懒人。闲人、懒人是不能为自己和他人创造价值的,最后可能连生存的必需资源都难以获取。
天道酬勤,一勤则天下无难事。
劳动的精神和态度,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需要培养的,而不是天生具备的。人对劳动精神的学习也像早教一样,是要从小培养的,一旦错过了关键期的培养,一个人就很难再养成勤劳的习惯了。
如果孩子从小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像温室的花朵一样被培育,而吃不得一点苦,受不了一点累,是大概率要被这样的溺爱培养方式养废的。
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告诫我们,想培养孩子成才,必先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勤劳精神,这可是人生中极其有价值的锻炼。
怕孩子受累的慈母心态,可一点也不利于孩子的成才培养。俗话说,“慈母多败儿”,可要当心哪!
对于有的家长的认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即只重视孩子学习文化知识,认为家务活等劳动不用干。我认为这种思想是有失偏颇的,是不全面的,对孩子的成才教育是不利的。
社会分工不同,工作有别,人们难以免俗,有时候会加将劳动工作分个三六九等,如体面与不体面的、赚钱多与赚钱少的等。其中,体力劳动因为辛劳而赚的钱又很少,往往不受人们待见。
家长们在指引孩子未来人生的就业方向时,体力劳动也是首先被排除的。没错,既然社会生活中人们难以免俗,那么人往高处走是该有的追求。但我们做家长的,首先要对孩子未来人生的就业树立正确的心态:努力向前,但不管未来做什么,只要是靠自己的勤劳工作而获得的幸福生活,都同样美好。
就孩子的人生成长而言,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必须要好好培养的,而体力劳动是一个锻炼人意志品质的良好选择。有条件的话,就让孩子寒暑假去体验干农活,或者去饭店洗碗,甚至是去工地搬搬砖等等。用这些劳动来锻炼孩子,从而让他们体会生活的艰辛。据说这招很管用,孩子在体会过劳动的艰辛之后,大多会更用功地去学习文化知识。
如果没办法体验农活和工地活,就让孩子参加一些军事题材类的夏令营、冬令营,或带孩子到健身房去健健身,让孩子通过坚持体育锻炼来体会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带来的冲击,从而锤炼出健康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家务活也是孩子必须要去学习的。打扫卫生、整理内务、烧菜做饭等,这些是重要的生活技能,甚至是生存技能,也是孩子未来组建自己的家庭时,获得温暖和幸福的家庭生活的保障。
很难想象一对懒人夫妻能够维系一个幸福的家。
家长们一定要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做家务活的能力,从小让孩子养成勤劳的习惯。当孩子长大,就很难让他们培养出这样的习惯了,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十指不沾阳春水,习惯丁父母安排好一切的生活。其实,家务活是人类繁衍不息的伟大传承。
用劳动教育去养成孩子勤劳工作、不怕脏、不怕累的生活态度,是每位家长对孩子成才教育中做出的杰出贡献。
天道酬勤,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本文内容由小岑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