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家居

皇上不上朝叫什么(皇上不上朝)

导语:皇帝都不上朝了,为何政权还能继续下去?

文/穆 炳 森

作为一国之君上朝与大臣们一起处理国家大事,是皇帝的本职工作,我们通常把这些皇帝称为“勤政”,把不上朝理政,专心治理国家的皇帝称作“懒政”。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皇帝尽管非常勤政,但最后还是弄得大权旁落,甚至亡国。

然而,明朝有很多皇帝不务正业,干出了许多奇葩事:他们有的喜欢斗蟋蟀,有的迷恋于“豹房”,有的专心干木匠活,有的干脆躲进后宫几十年不上朝,政权却没有被颠覆,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利用制度保证皇权集中

早在汉朝建立之初,为保证皇权的集中,朱元璋一改前朝的做法制定了新制度:不设丞相职位,建立六部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也就是说,权利不能握在丞相一个人手里,要分散给六个部门。同时实行“内阁制度”(相当于政治局),日常事务由内阁办理,大事集体决议,皇帝拍板。这样虽然皇帝忙了一些,但却保了皇权的集中。

到了永乐皇帝朱棣时,这个制度得到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内阁开始有了“票拟权”(内阁可在奏折上写出处理意见,然后再呈送皇帝御批),来分担朝政,成为了皇帝的“高参”和左膀右臂。

由于皇帝的信任,“内阁”受到了朝野的尊崇,其地位也日益飙升。就拿仁宗时期的杨士奇来说,他被提拔为内阁首辅后,朱高炽又封他为大学士和少傅。杨士奇不仅能为皇帝献计献策,在处理朝政方面堪称是一把好手,成为当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史载:“杨辅多善谋,仁宗依之。”

万历年间是内阁权利极盛的时期,前期神宗任用著名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后期为叶向高。他们不但善于决断大事,为皇帝出谋划策,而且能够协调大臣的关系,把朝政处理得井井有条,深得朱翊钧的信赖。

既然内阁是给皇帝打工的,就在老板不满意的时候,难免产生矛盾。有了矛盾,就是内阁的权力再大,也始终屈服在皇权的高压之下。例如当朝首屈一指的首辅张居正,虽然功绩很大,当受到弹劾时,神宗还是下令“抄家并削尽其官职,以罪状示天下”。由于皇权的威慑,使臣工们心惊胆战,都谨慎小心地干好自己的活。这样,尽管朱翊钧二十八年不上朝,国家机器照样能正常运转。

二、削弱外戚势力

我们通常把皇后,皇太后的娘家人称为外戚。历史上许多朝代都曾出现过因外戚干政造成皇权旁落,甚至亡国的事情,如汉朝的吕后专政;王莽篡权代汉;唐朝杨国忠专权等。

朱元璋总结历史教训,为防止外戚干政,在汉初就制定了皇妃要在民间选取;公主只能嫁给低级官吏或平民家庭的制度,并被后代延续下来。据史料记载,明朝的皇后有一半以上出身于寒门。如明仁宗张皇后的父亲是个下级指挥官;明宣宗胡皇后出身于锦衣卫百户低级武官家庭;明孝宗皇后的家人仅是国子监从六品助教,出身最高的算是明宪宗的吴皇后,她父亲是中军都督府五品同知。由于皇妃们出身低微,既然是皇后(皇太后)本人权利很大,但是娘家人没有势力,她们也是孤掌难鸣,掀不起多大风浪。

明朝皇帝的公主大都“下嫁”,比如朱元璋的宝庆公主嫁给了平民出身的小官赵辉;穆宗给女儿永宁公主选择了一个没有官职的富家子弟梁邦瑞为婿等等。当了驸马他们的身份虽然显赫,但位卑言微,家庭又没有地位,想左右皇权是不可能做到的。

明朝有了这样的制度做保证,于是许多皇帝就放宽了心,不再上朝理政,只顾尽情地做自己的事了。

三、利用宦官搞权利平衡

宦官专权在历史上许多朝代都曾经发生过,明朝是最厉害的,《三字经》中说“权阉肆”就是指的此事。明明知道宦官干政对皇权有极大的威胁,为什么明朝的很多皇帝还要重用宦官呢?原因是:由于内阁的权利越来越大,皇帝害怕他们一手遮天。但是朝中又没有可依靠的力量来限制他们,皇帝认为只有与他朝夕相处的宦官最可靠,于是就利用他们来制约内阁,搞权利平衡。

明朝宦官中权利最大的是司礼监掌印太监,他们掌握着玉玺。内阁虽有票拟权,但没有太监的盖章,奏折就不能送达皇帝,这样就起到了相互牵制作用。

难道皇帝就不怕内阁与宦官勾结起来做坏事吗?不怕!因为内阁与太监都对皇帝负责,又相互制约。皇帝一旦发现他们有不轨行为,就会削其权力,甚至受到严厉的惩罚,所以他们是不敢轻举妄动的。

武宗朱厚照时期的刘瑾;英宗朱祁镇时期的王振;熹宗朱由校时期的魏忠贤都是当朝大权在握的太监。虽然他们位高权重,威震朝野,因为没有兵权,想翻天是很难做到的。如果皇帝认为宦官有染指皇权的行为,轻者被革职,重者要杀头。《明史》记载:“明自正统以来,国事浸弱,毅皇手除瑾逆,躬御边寇,奋然以武功自雄。”皇帝对太监的控制,从刘瑾被诛的例子就可略见一斑。

由此可见,明朝皇帝对宦官的利用还是很有把握的,就像手中的风筝一样能放能收,即便是不上朝也能掌控局面。

不过,也有皇帝上了宦官的当。如英宗朱祁镇轻信太监王振,御驾亲征瓦剌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明军主力丧失殆尽,英宗被俘,差点亡国。这不过是个别现象,大多数宦官的行为还是能被皇帝控制的。

四、建立特务机构监察天下

在明朝初期朱元璋就建立了侍卫皇帝的军事机构“锦衣卫”,成主朱棣时期又建立了“东厂”(东缉事厂),宪宗时期又成立了“西厂”,武宗正德时还建有“内厂”,这些都是朝廷的特务组织,是皇帝的耳目和鹰犬。这些组织直接听命于皇帝,权力之大,凌驾于刑部、督察院和大理寺三大司法机构之上。他们除了监察百官之外,还负责搜集各种情报,不用通过内阁直接汇报给皇帝,并可先斩后奏。

有了这么一帮人,皇帝就是不上朝,宫廷里有任何动静都会提前知道,致使文武百官心惊胆战不敢有非分之想,这样皇帝就可以安心在后宫干自己的事了。

凡事都有两重性,明朝建立的这些特殊制度,虽然避免了宦官、外戚干政专权,皇权得到了集中,但是造成了皇帝的懒政,而且豢养了一批腐败分子。

前面提到的宦官刘瑾被抄家时,抄出黄金二百五十万两,白银五千万两,奇珍异宝无数。史载:“瑾逆家资浩具,富可超国。”尤其是万历皇帝近三十年不上朝,不与大臣见面,再加上他的儿子天启皇帝迷恋于干木匠活,重用阉奸魏忠贤,酿成了“党争”,使明朝走到了崩溃的边缘。换上崇祯皇帝后,他工作虽然很努力,但无力回天,维持了近三百年的大明帝国终于覆灭了。

“明朝之亡,亡于皇帝怠政”。

参考资料:1《明史》,2《明实录》,3,《明朝那些事》,4《酌中志》。

本文内容由小奈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