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财经

庄子道行之而成(道之义是什么意思)

导语:庄子解义 齐物论(九)道之成与亏

庄子道行之而成(道之义是什么意思)

【原文】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一)。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二)!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三)。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四)。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五)。

【解义】

(一)古之圣人,其成圣之知,是有其至极之处的。

(二)如何是古圣知见的至极之处呢?有一种圣人知见认为,实际并未曾有过所谓的客观事物,这种知见是到至极处的,到达尽头的,不可能在此之上另有更高见解了。

这是一种否认外物实存观念,与大乘佛教见地类似,以为外物只是心识上的如幻而有。禅宗六祖大师曾道:“本来无一物”。

(三)其次未到至极者,承认有客观的物境存在,但是不认为事物之间有明确的界限。

(四)再其次者,认为外物之间有明确的界限,但是本来不曾有是非矛盾。

(五)是非观念彰显为主导之后,对大道的认知就亏减了。大道之所以亏减的原因,也是贪爱之所以形成的原因。

【原文】

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六)?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七)。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八)。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九)。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十)。

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十一)。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十二)。

【解义】

(六)事物果真有着形成与亏减的差别吗?事物果真没有形成与亏减的差别吗?

(七)当其有成有亏可议时,那是昭文之所以鼓琴;当其无成无亏可论时,那是昭文之所以不鼓琴。

昭氏,姓昭名文,古之善鼓琴者。昭文鼓琴,不能不情动于衷,此时有成有亏;而无成无亏时,心无所动时,则昭文不鼓琴。

庄子以此例来说明,有成亏与无成亏,皆无碍于大道,是前章之所谓“两行”的。

(八)昭文鼓琴,师旷打鼓,惠施论辩,三子之所知可谓尽善,在各自领域里皆可谓一时之盛,因此被人书载传播至今。

枝策,打鼓。枝,柱也。策,鼓杖。

据梧,凭据梧几侃侃而谈。梧,梧木所做之几。

(九)那些深好三子者道术之人,深感三子者与彼众人不同;正因为深好三子之道,便更意欲确切明了其中之术。

(十)然而三子之道术不是所可确切明了的,却又被强言确切以明,因此之故,三子之道术终究有如公孙龙之坚白论一般反而更令人昏昧。昭文之子便试图继承昭文之琴技而为其业,结果是终其身而无成就。

(十一)如果说以那种确切言明的方式而可成就三子者之道术,那么即使我等大众也都是可以成就的;如果说以那种确切言明的方式并不可能成就三子者之道术,那么一切事物与我等所有人皆无可能成就。

两种对立情况,庄子皆不予以肯定,也不予以否定。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言与不言,终究两难。

(十二)因此之故,留存疑问而令人自我照耀其路,这才是圣人之所图。这正是本体不动用而寄寓于群品自我发明其用,这才是真正借物以自明。

滑疑,古来注释尽皆不明所以,有注释为“惑乱”的,讲不通。我以为是“怀疑”之通假,怀存疑问,留存疑问之意。

诸庸,不妨理解为“群品”,庸常众物之意。

【总结】

此章是庄子进一步解释前章的“两行”、“天钧”,这是有成有亏、无成无亏皆有其可与不可,言说与不言说皆有其可与不可的。

其中玄奥,实与后世禅宗同趣。

本章之解释,与古来各种通行注释多有不同,一家之言,读者不妨自取。

本文内容由小媛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