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电器

古代有没有雾霾(古代有雾霾天没)

导语:假如古代也有雾霾 那么四大名著将是这样的……

雾 霾

顾名思义是雾和霾

但是雾和霾的区别很大

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

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

假如

古代有雾霾.....

雾霾·水浒篇

西门庆巧遇潘金莲

——

只见其棍,不见其人

雾霾·三国篇

空城计

——

将军,雾霾太大,城中恐有伏兵!

雾霾·西游篇

三寻白骨精

——

纵使你有火眼金睛,也辨不出妖魔鬼怪

雾霾·红楼篇

黛玉葬花

——

本是葬花多垂泪,怎奈霾中无人怜

做为一个有内涵的公众平台,

怎么仅限于说一说雾霾这些表象?!

关于霾的历史肯定也要讲一讲

说起这雾霾,它可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在元朝的文献中就出现了对雾霾的记载↓

古代的霾是什么?

《说文解字》释义说:“风雨土也。霾,形声字,从雨,貍声。本义:风夹着尘土。

《尔雅》:风而雨土为霾。大风扬尘,土从下也。

《康熙字典》,霾,晦也。言如物尘晦之色也。

《诗经》:终风且霾,惠然肯来。

甲骨文中,有四条关于霾的记载,可见其久远。 收录了四万条气象谚语的《中华气象谚语大观》,也仅仅搜集到了13条与霾相关的气象谚语。很多人认为古代空气好,没有雾霾。其实,据史料记载,那时候也有雾霾,而且雾霾还不少。那时如果出现严重雾霾,皇帝往往下罪己诏,检讨自己的过失。史载汉代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四月,因为出现了特别严重的黄霾天气,朝野震恐,成帝遂自责说:“朕承先帝圣绪,涉道未深,不明事情,是以阴阳错缪,日月无光,赤黄之气,充塞天下。咎在朕躬。”

下面是一些朝代对于雾霾的记载

《元史》:元天历二年,“雨土,霾,天昏而难见日,路人皆掩面而行。”

元六年,“雾锁大都,多日不见日光,都门隐于风霾间,风霾蔽都城数日。”

《明实录》:明成化四年,“今年自春徂夏,天气寒惨,风霾阴翳,近一二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

明成化十七年,“连日狂风大作,尘霾蔽空。”

成化二十一年,“正月丁末,京师阴霾蔽日,自辰至午乃散。三日后阴霾又起,五日不散,致漕运舒缓,京师官仓存米告急。”

弘治十年,“京师去冬恒燠无雪,今春狂风阴霾。西直门外霾尘积聚,难见路人,官军半掩城门,以遮霾尘。”

万历十一年,“正月辛酉,京师风霾。闰二月壬戌,京师风霾,四月癸亥,大学士张四维等言:‘风霾陡作,黄沙蔽天。’五日不见西山之踪。”

《清史稿》:康熙六十年,“今日会试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日。”

嘉庆十五年,“京师入腊月以后,时有雾起霾升,连宵达旦,宛平、大兴具有上报。琼岛雾锁霾封,难见真容,煤山隐于风霾中。”

咸丰六年,“入冬以来,雪少雾多,土雨风霾时临京师,以昌平、宛平为浓重。”

这么大的雾霾

你知道他们是怎么治理的吗

说出来怕你们笑话

不过还是要说出来

1、都怪朕治国无方啊

现今科技发达,能上天入地,对雾霾都没有什么好的治理方法,古人能有什么好办法呢,他们并不能对这些自然灾害进行科学的解释,只能用神秘主义的办法来应对,皇帝下罪己诏算是一种“治理”之法。

原因是,中国有“天人感应”之说,汉代董仲舒加以理论阐述,其中“灾异谴告”之说,将国家政事与灾异完全联系起来:“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将灾异的发生视为帝王治理国家失职所造成的结果,一旦发生灾异,皇帝就有可能下罪己诏,对施政进行反省,以求得上天的原谅。

《汉书》记载:“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四月辛丑夜,西北有如火光。壬寅晨,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从文字看,这是由大风卷起尘土所形成的黄霾天气,情形相当严重,范围很广,朝野震恐,以为上天出灾异来“谴告”当政者。汉成帝看这阵势,也慌了神,缩头回避已不可能,赶紧下罪己诏说:“朕承先帝圣绪,涉道未深,不明事情,是以阴阳错缪,日月无光,赤黄之气,充塞天下。咎在朕躬。”黄霾散去显然不是皇帝罪己所致,但天下百姓都会感戴皇帝的洪恩,这与其说是治霾,不如说是治人心。

2、都是奸臣惹的祸

第二个“治理”的办法是推荐贤才,贬黜奸佞和贪腐。这是皇帝罪己的一部分,因为自己失政失德,所以上天用极端天气雾霾来“谴告”,帝王检讨自己的种种失职,自然包括任用奸佞小人的用人之误,要认真纠错,就要“亲贤良,远小人”,起用贤良方正之人,免掉一些不称职的官员,处罚一些违法犯罪的官员,甚至大赫天下,以响应上天的谴责警告,期望以此诚意打动上天,获得上天的原谅。

《后汉书·郎顗传》载,汉顺帝阳嘉二年(133年)正月,“自从入岁,常有蒙气,月不舒光,日不宣曜”,就是说,自进入新的一年以来,经常有灰霾,一派天昏地暗,日月不明,世人忧忡,视为异象。名士郎顗就向皇帝举荐黄琼、李固,理由是,“霾雾蔽日”、“天地混浊”是因为皇帝没有选贤任能,上为之生气,如果“爵贤命士”,彰显帝王仁德,天气会转好,阳光明媚,月朗星列,一派安定详和之象。这个方法治霾当然无益,但起用贤良却间接有利于国家治理,有利于民众福祉,也算是因祸得福了。

3、上天生气了,快祭拜一下

第三个“治理”的办法,是要求文臣武将斋戒数日,禁止天下屠宰,并焚香祭天,祈神灵驱赶。这大约是古人将雾霾视为妖孽作恶,横空来世,人力无可抗拒,只能“求神打鬼”,通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办法来治雾霾。

《元史》记载,至元六年(1340年)腊月,元大都发生了一起大风霾,“雾锁大都,多日不见日光,都门隐于风霾间”,“风霾蔽都城数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礼部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而散。”这次风霾来势凶猛,强度委大,持续时间较长,皇帝分明感觉这是国家朝政有不妥之处,让上天生气了,赶紧召集礼部官员,点上高香,对天祭拜,恳求上天息怒。

也有皇帝亲自焚香祭天的,如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发生了一次大雾霾,数日不散,能见度极低,为安全起见,通惠河上的漕运不得不停止,结果粮食运不进来京城,各大粮仓告急,眼看要影响官员的俸禄发放了。乾隆皇帝于是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自己则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祷告,以期感动神灵,战胜雾霾。而民间则依葫芦画瓢,遇到“霾灾”时,到龙王庙去焚香祭拜,求龙王“驱霾祈雨”,这固然也不会有效。

4、对症下药,动起来

第四个“治理”的办法,就是在生产上作些应对,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发生风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这一看就不是治霾,而是防风,为让庄稼免于被风霾吹倒。

你看

还怪有意思的

最后

没什么送给大家的就给大家吟几句关于雾霾的诗吧

冬日诗鲍照

严云乱山起,白日欲还次。

曛雾蔽穹天,夕阴晦寒地。

烟霾有氛氲,精交无明异。

风急野田空,饥禽稍相弃。

含生共通闭,怀贤孰为利。

天规苟平圆,宁得已偏媚。

瀚海有归潮,衰容不还稚。

君今且安歌,无念老方至。

晚秋诗庾信

凄清临晚景,疎索望寒阶。

湿庭凝坠露,搏风卷落槐。

日气斜还冷,云峰晚更霾。

可怜数行雁,点点远空排。

南宾郡斋即事,寄杨万州白居易

山上巴子城,山下巴江水。

中有穷独人,强名为刺史。

时时窃自哂,刺史岂如是?

仓粟喂家人,黄缣裹妻子。

莓苔翳冠带,雾雨霾楼雉。

衙鼓暮复朝,郡斋卧还起。

回头望南浦,亦在烟波里。

而我复何嗟? 夫君犹滞此!

寒 峡

杜甫

行迈日悄悄,山谷势多端。

云门转绝岸,积阻霾天寒。

寒峡不可度,我实衣裳单。

况当仲冬交,沂沿增波澜。

野人寻烟语,行子傍水餐。

此生免荷殳,未敢辞路难。

大庭库李白

朝登大庭库,云物何苍然。

莫辨陈郑火,空霾邹鲁烟。

我来寻梓慎,观化入寥天。

古木朔气多,松风如五弦。

帝图终冥没,叹息满山川。

信息来源:综合来自网络等

大家都在看↓↓↓

本文内容由小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