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总结(文言文实词多的意思)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现象太普遍,如何准确把握实词含义?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总结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文言实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而文中的实词,确切的含义只有一个。阅读时,应根据该词的特定语境来断定其特定的含义。
1. 参照上下文意
根据上下文意,看时间、地点、什么人说、为什么说、对谁说、怎么说等语言环境。不但要看该词的含义在句中能否讲通,而且要看其与全段乃至全篇表达的思想内容是否协调,前后语境是否一致。如:
①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②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
句①说的是孔子路过泰山脚下,听到有妇人哭于墓前,妇人一家三代被老虎吃掉,却又不肯离开这“无苛政”之地,于是孔子便发出感叹,且用命令语气教育自己的学生应该记住这句话,故“识”在此处的含义应是“记住”。句②说的是苏轼月夜泛舟游石钟山的切身体会,游到兴起便笑着问儿子苏迈:“你明白吗?”故“识”在此处应当作“明白”“懂得”来理解。
2. 依据语法结构
借助语法结构,看它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和什么词语搭配,构成什么语法关系。如:
①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记》)
②太子即位为帝,谒高庙。元年,号令一出太后。(《史记》)
按语法结构,句①中“莫之能一”,用现代汉语语序排列是“莫能一之”,“一”前面有否定性的无定代词“莫”(没有谁)副词和能愿动词“能”修饰,说明“一”在句中不是数词而是动词,是“统一”的意思,“之”是它的宾语。句②中“号令一出太后”,实际是“号令一出(于)太后”,“出”是动词,“一”用在动词前便是作为副词来修饰动词“出”,是“完全,一概”之义。
3. 利用互文辨义
所谓互文,是指两个相同的语言结构互相阐发、互相补充。互文句子中位置相对应的词,含义往往相近、相同或互为补充。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文的这一特点来推断词义。如:
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五蠧》)
句中前后两句为互文,“去”与“息”位置相对应,含义亦相同,“去”的含义为“抛弃”,那么“息”也应作“抛弃”理解。
4. 遇到实在无法译出的字,先通过同词性组词的方式(可组双音节词,也可借助成语),去迁移理解。
如遇到不认识的字,可通过偏旁部首,判断该字的属性,再结合上下文揣测具体字义。如字中带“贝”,
往往与钱财,礼物有关。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现象太普遍,如何准确把握实词含义?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