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过年的年俗是什么(泉州人怎么过年)
导语:闽南年味|泉州人的年,讲究仪式感,文雅而不是节庆
俗云:“有教化而后有人心,有人心而后有风俗”,“泉郡人文之盛,甲于全闽”,“濒海者恃鱼盐为命,依山者以桑麻为业,大体皆从简朴”,“风俗淳厚,其人乐善,俗称佛国”。
年货,丰收的喜庆
泉州自唐立州以来,欧阳詹开文教之先,“于前蔡襄、王十朋诸贤激扬,于后重以紫阳过化之区薪传不绝”,正是在无数辈大儒的熏陶下,泉州市井之人也多彬彬有礼,故而泉州民俗趋于简朴不张扬,这些细节也多反映在古代的泉州年俗中,或许与今日稍有反差,但整体上都在今日有所延续和流传。
一、腊月送神筹备过年腊月十六,商人大备丰厚牲醴祭拜土地神,并请亲友伙计相聚以消化这些供品,此即今日“尾牙”和“年会”的前身。
腊月二十四,各家祭拜灶神,传说灶神在当日回归天堂禀报居家一年来的善恶之事,故而家家户户都会备好丰厚的牲醴送神,此外还要画舆马、仪从等于楮上焚烧陪送,也有说法是百神都在该日上天,待来年的正月初四再下凡,各家再以送神之礼相迎。
年货,长寿面
腊月二十五,俗称天神下降,需备香案虔诚祭拜。
腊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各家清扫房屋、制作年糕,并以酒、果等物互相赠送,谓之“贺年”,或以豚糕互赠,称“馈岁”或“分年”。
二、除夕围炉留宿饭除夕当日,家家户户祭祀祖先和神灵,晚辈拜见长辈,称“辞年”,事后准备烟花爆竹等物。
傍晚,大备酒食,大家聚在一起通宵吃喝,称“守岁”,期间会在庭院内烧炭火于炉,大人小孩大放爆竹,或者从炉上跨越而过,称“过炎”,以取暖之意。惠安人会以牡蛎壳、杂樟木、竹节等物加入炉中焚烧以产生噼里啪啦的燃爆声,人们认为这样可以去除煞气,称“驱煞神”,也是辞旧迎新的一种仪式。
闽南式的粿
泉州人除夕以米粉做成糕粿,留宿饭到正月初一,或者多做饭供多天食用,称“过年饭”或“宿岁饭”。
三、元旦相聚正月初一,鸡刚刚啼叫,人们便早早起床,贴门贴和春联,尔后准备茶果在家中祭拜近世祖先,或者到祠堂祭拜先人,仪式完成后开始串门向长辈及亲友拜年。先是晚辈向长辈致以美好的贺辞,长辈则答以训言,礼毕,才各自出门相贺。
午后,再备饭菜祭拜祖先,饭菜一直放到晚上或者隔天才撤去,初一的供品中,有一样东西是必须的,柑。在祖先或者神灵香案上,一定要放上柑,一直到元宵日才撤去,其寓意为“传柑”,预示日子会一天比一天更甜美。难怪闽南地区芦柑是最受欢迎,也是最有名气的特产,即使到今天,依然有漳州芦柑、八卦芦柑、长泰状元蜜桔、永春芦柑、福前芦柑等。
年货,荔枝干
在宋代,泉州科举极其昌盛,故而城乡之间多有隐退的官员、经营得当的员外等,他们相约于正月初一聚会,互相拜年,这时泉州郡守及各级官员也会参加,起初聚会地点设在贡闱(科举考试的地方),这好比今日的我们也喜欢在正月初三回高中母校相聚一般,这些有头有脸的人物一般都是秀才出身,故而在贡闱相聚更能抒发彼此情感。后地点改至承天寺,淳祐年间又改到文庙。
与之相对的,一般人家则于就近的庵庙会集,他们会推举一名年长有声望者为主持,彼此备好酒水食果等物祭拜神灵,然后家长里短互相拜年,这也是佛国之名的遗留之一,但这些习俗,在明清以后便被淡忘而消失了。
四、正月初及立春立春前一日,迎春于城外,立春日,家家设香案,燃放爆竹接春贴和春胜,不分老幼,争看土牛群集祭春。
立春最佳美食,薄饼
永春初一至初三各行各业皆休息,孩子成群结队玩游戏或者燃放烟花爆竹,此期间小儿所花费用大人是不会刻意节省的,以满足孩子的玩乐之需,初四接神之后则开始恢复生产,故而永春有“初一场,初二场,初三场,初四莫思量”之说。
《问礼俗》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 ,故而初七,也被称为“人日”,泉州人于该日以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七种蔬菜作羹,名曰“七宝羹”,读书人也在此日以诗词相赠。
大马街头过年美食
正月初九,闽南人称之为“天公生”,府志称“天诞”,即玉皇大帝生辰之日,泉属道观不管是里巷还是乡村,都会在初九日设醮春祭,而各家也会在家中设香案,以牲醴、菜肴、金帛等祭拜天帝,俗称“天香”,即使在今天也有相应活动存在,如洪濑天香、浔浦“天香日”等。
总之,古代泉州年味在整体上与漳州相似,只是在节庆中多了几分士子的文雅气息和简朴的仪式,这种差异和今日的漳泉风俗倒是有点相反了。
参考资料:
1.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
2.民国《南安县志》卷八
3.民国《惠安县志》卷十四
4.乾隆《安溪县志》卷四
5.乾隆《德化县志》卷三
6.民国《永春县志》卷十五
文/圭海四记
图/南乡云顶
本文内容由小美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