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洛阳(洛阳什么时期是京城)
导语:洛阳真的曾经叫过京师吗?#收复京师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今天来说说网络上流传的一幅图,就是下面这张图,讲一讲这个京师是不是洛阳?
收复京师诏
京师是什么意思?《春秋公羊传·桓公九年》:“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在秦朝以前,京师就是指天子居住的地方,周朝的京师有好几处。
《诗经·大雅·公刘》:“京师之野,于时处处。”这个京师指的是豳国(今陕西省陕西旬邑县西),因为这是歌颂周人先祖公刘的诗,而当时公刘在豳国。
《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以绥四国。”这个京师指镐京(陕陕西省西安市西),因为这是召穆公劝诫周厉王的诗,周厉王当时居镐京。
《左传·隐公六年》载:“冬,京师来告饥,公为之请籴(dí)于宋、卫、齐、郑,礼也。”。此处京师指成周洛邑,因为这个时期是东周的周桓王时期,周桓王居住在洛邑。
秦朝没有京师,当时的咸阳城属于内史。
秦朝内史直管
西汉的京师指长安,东汉的京师指雒阳,长安仍然叫京兆。
西汉京兆尹
东汉京兆尹
到了隋朝,杨坚建都长安大兴城,京师为长安,隋炀帝杨广虽然迁都洛阳,但是洛阳为东京,后改为东都,长安是西京,也是京师。杨广有诗:《还京师诗》:“东都礼仪举,西京冠盖归。是月春之季,花柳相依依。”
隋朝长安为京师
到了唐代,长安属于京畿道京兆府,洛阳属于开始属于河南道,公元733年设立都畿道河南府,包含洛阳。
唐朝京畿道京兆府
唐朝都畿道河南府
唐朝最多的时候有五京,但是京师只有一个,那就是长安。《旧唐书·地理志》:“京师:秦之咸阳,汉之长安也。隋开皇二年,自汉长安故城东南移二十里置新都,今京师是也。”,无论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把长安叫做京师的非常多。
《旧唐书》卷38《地理志》记载:“天宝元年,以京师为西京。”《新唐志》记载:“上都初曰京师,天宝元年曰西京。”《新唐书》卷37《地理志》记载:“上都,初曰京城,天宝元年曰西京。”《太平寰宇记》卷25记载:“天宝元年,以京师为西京。”
即使在武则天执政期间,长安也一直叫京师,公元701-703年,武则天在长安大明宫居住,《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本纪》记载:“冬十月,幸京师,大赦天下,改元为长安”。记载的是公元701年冬十月,武则天返回长安,叫做“幸京师”,公元702年“秋九月乙丑,日有蚀之,不尽如钩,京师及四方见之。”
那么整个唐代,包含武周时期洛阳都有哪些名称呢?
隋炀帝杨广新建洛阳城以后,洛阳叫做东京或者东都,李渊建唐以后,东都废弃洛阳宫还在,公元657年(大唐建国39年后),唐高宗颁布《建东都诏》,重新修建洛阳宫作为东都。公元684年,武则天改东都为神都,公元701-703年武则天返回长安,705年神龙政变爆发,武则天还政李唐,706年唐中宗李显返回长安,神都改回东都。从684年到706年,洛阳作为唐朝实际上的首都共计22年。
710年李显驾崩,唐睿宗李旦,2年后让位给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在位44年,期间5次东巡洛阳,共计9年。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隆基改东都为东京。公元755年十月,安史之乱爆发,十二月洛阳失守,756年6月长安失守,唐玄宗李隆基让位给唐肃宗李亨。757年9月李亨收复长安,十月收复洛阳。网上传的这张图所说的《收复京师诏》,就是唐肃宗李亨在收复长安和洛阳之后发的,准确时间就是公元757年十月二十八日,刚刚收复二京后。一些网友之所以把《收复京师诏》中的“京师”理解为洛阳,是因为没有搞懂历史背景,而且误解了《诏》中所说的“今复宗庙于函洛,迎上皇于巴蜀”。“函洛”指的是长安和洛阳,其中函指长安,洛指洛阳。依据是什么呢?
《新唐书·第五琦传》里面有记载:“若假臣一职,请悉东南宝赀,飞饷函洛,惟陛下命。”安史之乱时,唐肃宗驻兵彭原的时候,第五琦(人名)对肃宗说:“假如能授我一个职务,我可以收尽东南的财富,立即支援函洛前线,只待陛下下令”,函洛前线就是指长安和洛阳。
如果这个理由还不够,还有:
《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自函洛不守,宪章中輟。”这是南朝文学家任昉为王俭《王文宪集》所作的序文,唐朝开元时期的吕延济对这句话有注释:“函,函关,谓长安也。 洛,洛阳也。言自西晋丧乱,不守二京之都,而宪章经籍皆中道而坏也。”
所以肃宗在收复二京之后发的《收复京师诏》讲的是收复了京师长安和东京洛阳,这篇《诏》后面还有一句:“今两京无虞,三灵通庆,可以昭事”。两个京,一个京师、一个东京。
古代对于地名,特别是京城的叫法,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可以随便叫。
公元757年唐肃宗收复洛阳以后,759年洛阳再度失守,762年才收复,此后唐朝走向衰微,后面的皇帝不往洛阳。直到公元904年,唐昭宗被朱温胁迫到洛阳杀害,公元907年,唐末代皇帝唐哀帝李柷(chù)在洛阳被迫让位朱温,唐王朝就此灭亡。
关于长安和洛阳在唐代的称呼,整理成表格给大家。
本文内容由小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