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古本质言刘沅(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原文翻译)
导语:「清」刘沅:《大学古本质言》之释“在明明德”
在明明德
明明二字相连,谓明而又明也。德字单出,谓为明 德亦无害;但天理无为,德即天理,心在后天,不尽天理。其最灵动者,人心也,天地父母合而有此身,得天 理者无不全。气质之厚薄清浊,则纷杂不一,并天理亦牿者多,所以未从事大学,德不尽明也。
朱子以知觉运动之心为德,故曰虚灵不昧,不知心 虽虚灵而非圣人纯一之德,则不昧天理者少,所以言明 德而错认心即是性,则本原巳错也。诗书中亦有明德语,然皆就德之已成者言,此书教人圣功,则一字不可有错。 德一认错,则一切皆谬。
性即天理,何以有不善,则先天后天之分也。未生以前为先天,乾性坤命,人独得其理气之正,故性善;既生以后为后天,离情坎性,气质形色为累,故性相近。因坎离乾坤,羽流误解,生许多妖异,故儒者避忌不言,而不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周易》无理不该,而况心性乎?子曰“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及“各正性命”。伏羲八卦乾南坤北,纯阴纯阳以定子午之位,而日月东西生焉。先天八卦乾南坤北,后天八卦何以离南坎北?天地既分,功用全在坎离,日往月来,生化以溥,而东木西金中土,皆自然相济。人独得其菁华者,得乾坤之性命,所以异于禽兽。然先天性乃尽善,因阴阳之互宅,乃以成其形质。而后天性累于情,遂有不善。
性一也,情则有七,可以为善,孟子因性难明,即情之可为善者示其端耳。而其实,情非性不正。《大学》所以云,忿愫四者皆正而后为心正。性情也,性命,心性也,非实能“穷理尽性以致于命”,何能知之?德即性也,俗言曰天理良心,天之理即心之良,心不尽良,良心始为天理。人所独得于天,故曰德,实有于身曰诚,天地生生之理如果有仁曰仁,天地人所共由曰道。
明其明德者,以后天之性杂于情、纷于欲,不尽先 天之本然,必有学以明之也,明之之道,不外静存动察 两途。静而致中,此书所谓“止于至善”,孔子曰“克己”, 孟子曰“存心养性”,“养浩然之气”,皆是此理。动而致和,此书所云“诚意”,孔子言视听言动戒其非礼,及凡敬慎忠信等语。凡圣贤教人一切规为,皆是慎动之道, 而以一念为基,故曾子特以诚意为重,而该夫子所言于此句之中。
先儒以后天之心为性,故曰虚灵不昧即是明德,不知虚灵者心,纯一者性,迥不相同。试看天下有许多智巧绝人者,而忠孝仁义全不知行,可见虚灵不昧出于七情,必以性为主,尽性则德明矣,故即可尽人性物性,修己以敬而安人、安百姓。止谓性即天理,天理纯熟则万事万理皆宜也,专恃虚灵智巧,任心妄为,奸恶欺伪以为才德,可乎?故明德二字一错,万事皆非,即十分敬慎,检点日用伦常,而私妄总不能无。功业可观,品行亦好,而隐微幽独,不愧不怍,无人不自得,则断断不能至。修齐治平,各得其道,更难之矣。
朱子沿周程之学,以禅家养空寂之心为明明德,而觉其不能有为,故添出格物之说,使人物物而穷理,不知圣人之明德者,从心不逾矩而治天下如视掌。三代以后,明智绝世之士甚多,而在上伊皋,在下孔孟,寥寥无有。以为今不如古,岂知未解明德之实、未践大学之道所致乎?然孔孟已早虑之,而明示其得失:原思之克伐怨欲不可为仁,告子之不动心非由养气。此书特详言“知止至善”之初效。孟子言“集义生气”,“行不慊于心则馁”,《中庸》亦言“苟不至德,至道不凝”,岂可未知其义,而以僧流静心之法遂为圣学之全乎?静心亦何尝不可,而特非止于至善,则宅心之所已非,即非天人合一之理,而形著变动、美大圣神倶茫然淆然,不得不专就事为闻见言之矣。
僧流专求诸心,羽流专求诸气,均非佛老之本然。儒者见其如是而欲远之,于是言“存心便是明德”,而不知“存其心,养其性”分言心性存养,功至密也。养气之义则不但不知先天后天之殊,且不知气与心相关之故; 本原既昧,安得不穿凿支离?今逢盛世,幸有所闻,若不一一明白言之,则德本人人所有,明明德亦人人所能,而莫知向方,无以成己,何以成人?孔曾此书将如画饼,岂读书稽古不负君亲之道乎?
本文内容由小姿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