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贾宝玉长不大的孩子(贾宝玉是不是不肖)

导语:《红楼梦》:贾宝玉是不是一个长不大的彼得潘?

彼得潘是一个经典的文学形象,出自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的作品《彼得潘》,是一个不愿长大也永远长不大的男孩。

彼得潘

在心理学上,把“成年人没有达到情绪上的成熟”叫做彼得潘综合症。得了彼得潘综合症的人,通常表现为:不愿承担责任、自信心缺乏、依赖性强、自我中心、情绪管理失控等,有些类似现在我们总说的“巨婴”、“妈宝”。

以上这些缺点贾宝玉占了大部分,因此很多人认为贾宝玉就是个长不大的彼得潘。

我认为这样说宝玉有些牵强了。

第一、从作者设定来看,贾宝玉是“陶渊明”,而不是彼得潘

很多人说贾宝玉是彼得潘,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证据就是:贾宝玉拒绝走仕途经济。

在古代,男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要实现这个目标,科举是必经之路。古代读书人不是在考科举,就是在准备考科举的路上。很多读书人一辈子不干别的,就只做科考这一件事。对此,他的家人非但不会觉得这个人脑子有问题,反而觉得他走的是正途,只是艰苦了一点。

例如,《儒林外史》中,范进都五十七岁了,还在考举人。《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更是从翩翩少年考到白发苍苍,到死没间断过。

即便是现在,很多人依旧觉得当公务员才是人间正道,其余不管做什么工作的,都是“街溜子”。在很多婚介市场上,公务员永远比企业员工吃香,即便两者工资相差两三倍。

因此,有一些人认为:宝玉拒绝科举,就是拒绝责任,就是拒绝进入成人社会,是典型的彼得潘行为。但如果这么理解,那就是违背了作者设计这个人物的初衷。

《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与贾雨村聊天时,冷子兴说宝玉“将来色鬼无疑了”。

贾雨村罕然厉色,忙止道:

“非也。可惜你们不知道这人来历。大约政老前辈也错以淫魔色鬼看待了。”

而后贾雨村说了一大堆玄学道理,大概是说:

天地间有正邪二气,两者相互纠缠,相爱相杀。如果有人秉此气而生,其聪俊灵秀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正在富贵公侯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然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娼。

然后举了一些例子:陶潜(陶渊明)、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等等。

陶渊明

以主流社会观点来看,这些人都是二流子,整天不务正业、离经叛道、异想天开,而且跟宝玉一样:厌恶仕途经济。

那么他们都是彼得潘吗?

非也。

智慧和学识让这些人可以俯视人间,从更高的维度去观察这个世界。在他们眼中:天下人蝇营狗苟,终究只是为了“名利”二字而已。因此,他们不愿入仕为官,退而笑傲人生,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作者正是以陶渊明这些人为“原形”来设计贾宝玉的,所以说贾宝玉抵触仕途经济,并非拒绝长大,而是骨子里就厌恶这件事。用贾宝玉自己的话说,那些当官的都是“国贼禄蠹”。

第三十六回,宝玉和袭人聊天,谈到死亡。宝玉对“文死谏,武死战”很不屑,认为这些都是“沽名”,不知道大义。这种说法对错且不理会,但表明了贾宝玉对官场的不屑和憎恶。由此可见,他厌恶仕途经济,不是拒绝长大,而是不愿同流合污。

PS:林黛玉也是这么一号人物,所以才能跟宝玉在心灵上契合,两情相悦。

第二、贾宝玉尚未成年,且处于成长中。

成长其实就是一个人对自我、对社会认知逐渐转变的过程。婴儿时,觉得自己就是世界中心;少年时,觉得世界很纯真浪漫;成年时,觉得世道艰苦……在一次次认知转变中,一个人的思想会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彼得潘不再成长,但贾宝玉不然,他一直在成长当中。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梦遗,而后与袭人共赴巫山。抛开各种隐约解读不谈,这里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代表贾宝玉从童年进入少年的阶段。

第三十六回,宝玉让龄官唱戏,结果被龄官怼了回去。从龄官和贾蔷的爱情中,宝玉得到了感悟。他对袭人说:

“昨夜说你们眼泪单葬我,这就是错了。我竟不能全得了。从此以后,只是各人各得眼泪罢了。”

这里代表宝玉的思想观念开始剔除自我中心化,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世界中心,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此外,宝玉的社交圈也在逐渐外扩,开始跟北静王、冯紫英等人来往,这也表明宝玉已经逐步从家庭迈入了社会。

可以说,无论肉体上,还是思想上,宝玉都在成长中。至于他那些“离经叛道”的想法和做派,不过是他骨子里“名士风流”在作怪罢了。

总结

由于《红楼梦》原书只留存了前八十回,后续宝玉如何成长,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到第八十回截止时,宝玉的年纪大概在十五岁左右。虽说古人立事早,但心理上肯定不会太成熟。如果硬要说一个十五岁且身体、心态都在成长中的少年是彼得潘,既苛责太过,也违背了作者对这个人物设计的初衷。

所以说,贾宝玉绝对不是一个长不大的彼得潘,他只是一个不知愁滋味的富家子而已。

(感谢阅读)

本文内容由小开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