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科技

曹操集团内部势力(曹操集团的主要人物分析)

导语:曹操集团内部政治选择的分化,看曹操在立嗣问题上的纷争

不同阶层政治选择肯定会有所差异,而同一阶层成员也有可能出现不同的选择,容括了各式各样人才的曹操集团当然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伴随着集团的发展壮大,其内部成员出现了不同的政治倾向,主要表现在对曹操立嗣问题和魏代汉的态度两个方面都存在分歧。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曹操在立嗣问题上的纷争。

曹操在曹丕、曹植之间择立继嗣,是建安后期政治中的重大事件,直接关系到了汉魏嬗代问题,学界对此已多有论述。但是关于曹操立嗣的问题,前贤著述主要是集中在曹操对曹丕、曹植两人态度的考察以及曹氏兄弟之间关于争嗣的较量上。此处笔者以曹操集团成员在关于曹操立嗣问题上的不同观点作如下阐述。

一、曹操立嗣及曹丕、曹植之争

曹操性格以“通侻”出名,一生都比较任性率真,不拘泥于礼法,这种性格也表现在其立嗣问题上。据史料记载,曹操最先的立嗣对象应该是庶子曹冲。曹冲自小“仁爱识达”,深得曹操宠爱,《三国志》卷二十《魏书·邓哀王冲传》曰:“太祖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后意。”

同书传裴注引《魏略》亦载曹丕常称说:“家兄(曹昂)孝廉,自其分也。若使仓舒(曹冲)在,我亦无天下”,可见如果曹冲不是早夭,很有可能越过兄长们成为曹操的继承人。除此之外,曹操亦曾有立曹丕弟曹植为嗣之意。

这种做事风格直接影响到他的儿子们,也影响了他的群下。在还没有确定继位者之前,混淆了视听,造成了曹丕曹植等人对继承权的争夺。曹操在“造嗣未定”时曾“密访群司”,很明显的建安十六年(211年)之后,曹植封侯,而曹丕为五官中郎将,两人“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

谯沛群体里难得的文士丁仪、丁廙为曹植羽翼,曹植受宠于曹操,丁仪等人亦“并赞翼其美”,曹操“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同时,弘农郡杨修是曹植的另一个支持者,杨修出身于东汉名门大族,父亲杨彪曾为太尉,“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

他本来可以成为曹植的得力支持者,未曾想反招曹操的猜忌,“以杨修的政治背景,他与曹植的关系密切,对曹植争嗣实是一个障碍因素”。其间还有一河内名士杨俊倾向于曹植,他“虽并论文帝、临菑才分所长,不适有所据当,然称临菑犹美”,但可见其并非如丁氏兄弟及杨修那样表意明确,不过也是倾向于较欣赏曹植。

支持曹丕的人,则主要是贾诩、崔琰、邢颙、毛玠、桓阶、贾逵等人。其实这些人支持的并不单是曹丕这个人,更主要的是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例如,曹植本为“(崔)琰兄之女婿”,崔琰亦因曹植“有才而爱”,不过当曹操秘密问起时,崔琰却直言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

桓阶亦曾在曹操面前说过好几次曹丕“德优齿长,宜为储副”。而贾诩、邢颙及毛玠等人则强调袁绍和刘表以幼代长、以庶代宗而导致的失败教训。相对于这些人的理念,支持曹植之人赞同的主要是曹植的才气,而并非政治才能,况且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在选嗣过程中,相较于曹丕的“御之以术,矫情自饰”自然要逊色些。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出,曹丕和曹植两党的对立,其实应该就是当时社会两种观念的对立,即“礼法”和“通侻”。曹操及其儿子们都推崇“通侻”之风,不过在立嗣这样涉及江山的重大事件上,仍不免要遵循“礼法”,以吸取袁绍刘表的“先世之戒”。

二、“通侻”和“礼法”之冲突

“通侻”和“礼法”之冲突,其不仅是曹操立嗣想法变化的一个表现,同时亦是集团内部主流思想,以及领导阶层出现演变的体现。从立嗣问题中的“通侻”和“礼法”之冲突来看,这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的社会观念。曹氏父子是汉魏之际“通侻”的代表人物。

曹植本身就是一个“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之人,再看支持曹植嗣位的丁仪、丁廙、杨修、杨俊等人。丁仪、丁廙是谯沛集团中有名的文士。谯沛集团本是个武人集团,里面的成员多尚武,而性简易,不好传统的繁文琐节,丁氏兄弟应也有此品性。又与曹植交好,推崇其文采,因此在曹操面前力保曹植,意欲立其为嗣。

而杨修虽是名门大姓出身,可从其结交之人亦可见其性格。如杨修曾向曹操推荐刘璋下属张松,张松为人“放荡,不持节操,然识达精果,有才干”;平原名人祢衡,亦“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生平只赏识孔融和杨修两个人,可见其亦是一个任性之人。赏识杨修和杨修赏识的人,品行都有“通侻”之风,可揣测杨修亦应有此作风。

杨修本人做事也比较轻率。如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兵至平阳而不得进,出令“鸡肋”,杨修便猜出曹操要弃城而还,于是自己整装待发,没成想这聪明之举成了曹操以扰乱军心而诛之的理由。再看杨俊,本是河内名士,不过却受到魏讽反案牵连而受贬谪,可见亦是一个喜“浮华交会”之人。

除了上面所列性格“通侻”之人外,在曹操集团里亦存在着大量如此的人物,甚至导致了颇有影响的魏讽谋反案。史中有载和魏讽案相关者主要有:张绣子泉,王粲二子,刘廙弟伟,宋忠子,任览,钟繇,杨俊,刘廙等,其中被诛者事迹皆不详。

杨俊在前面已有所讨论,钟繇为继荀彧之后的汝颍集团的代表,其被拜为魏国相国,柳先生认为这是曹操与汝颍集团政治上的联合而采取的拉拢措施。因此钟繇辟魏讽,可能也是出于一种对曹操等谯沛人士示好的一种表现,而非真正赏识其才能。

以上所述可见,在曹操之世,“通侻”之风盛行,已经达到了需要强制压制的局面。拥立曹植为嗣,只是其中一部分人的表现,其中亦有如魏讽等那样结党营私之人。相对于支持曹植的人而言,支持曹丕的人则大部分都显得比较传统。前文所说支持曹丕的贾诩、崔琰等人支持的并不单是曹丕这个人,更主要的是支持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

现在我们可以从分析他们中了解一下其中的原因。崔琰和毛玠,皆为“忠清干事”,两人都曾为曹操选举人才的得力助手,虽后来他们或被贬或被诛,却非奸佞之人。关于立嗣问题,崔琰是直接用“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曹操用“(崔)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等理由来赐死崔琰,不过这里面的本质却是因为崔琰“背后依托的是以冀州为主的河北士人”,“一个不易为曹操驾驭的政治群体”。其实崔琰本人还是一个遵循儒家正统思想的士人。

在曹植受宠有被立为嗣之时,毛玠密谏曹操,认为“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毛玠为人清正,而且还“刚蹇少党”,他的意见自然得到了曹操的重视。

与毛玠等人相类似,桓阶也曾为曹操认为其人“笃于守正,深益重焉”;邢颙则“时人称之曰:‘德行堂堂邢子昂’”,曹操亦认为其诸子选家丞应为“渊深法度如邢颙辈”。

贾逵曾为诸生,其人略览大义,而且心直,曹休形容其“性刚,素辱易诸将”。曹操去世后,曹彰曾向其要玺绶,贾逵以“太子在邺,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之辞拒绝。由此可见桓阶、邢颙、贾逵等人都是品行遵循传统之人,也可见他们感情上更倾向于曹丕继嗣。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虽曹操集团里有些人没有明确记载,申明支持曹丕为嗣,不过类似于上面所举之人,不私交结朋党,亦以儒家忠君等正统思想为行为规范的人确实不少。据统计其他主要还有邴原、国渊、何夔、程昱等人,观这些人的职官多数为文职官,且都为或曾为曹操霸府之内臣。

如此则可以肯定前面的说法,曹氏兄弟争嗣以曹丕获胜的结果,其实就是曹操集团里“通侻”和“礼法”之冲突。虽然曹操提倡通侻简易的作风,但是由于当时社会已经受到两汉长久的儒家君权思想的影响。曹操集团里的大部分成员都奉行这一思想,集团里的主流思想自然也会受其左右,这是曹操个人及一些作风相同的跟随者所无法改变的。

三、总结

士人群体得到重用,以致在曹丕时期,汝颍士人的强大使得曹氏宗亲势力遭到了压制。在魏明帝及其以后,以司马氏家族为代表的河内士人代表了当时曹魏集团内的世家大族,与曹氏宗亲展开了激烈的火拼,最终以绝对的优势取代了曹氏。

这种现象的产生,和曹操集团中后期领导层内部出现的政治选择分化是分不开的。当时,随着局势趋于和平,士人治世也显得更加重要。这也是我们讨论曹操集团内政治选择分化的重要原因。

本文内容由小馨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