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食

宋辽两国签订的《澶渊之盟》究竟是宋真宗吗(澶渊之盟后的宋辽关系)

导语:宋辽两国签订的《澶渊之盟》,究竟是宋真宗的功绩还是败笔?

我们都知道宋朝重文抑武,造成了国家武力孱弱的结果,经常被外族欺负。但是宋朝有钱,秉着花钱买和平的原则宋朝与辽国在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签订了《澶渊之盟》。然而长久以来关于《澶渊之盟》的评价都是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是个城下之盟,是耻辱条约;也有人认为这个条约为宋辽两国带来了百年和平,是互利共赢的条约。而签订这个条约的皇帝就是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那么《澶渊之盟》究竟算是宋真宗的功绩还是执政败笔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得先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在后唐时期河东节度使石敬瑭遭后唐末帝李从珂猜忌,于清泰三年(公元936年)起兵造反,然而实力有限,坐困于太原。为了获得契丹的帮助,他便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得到契丹的帮助后,石敬瑭成功灭亡后唐,建立后晋,一跃成为后晋开国皇帝,可燕云十六州却彻底落入契丹手中。

宋朝统一天下后一直想收复燕云十六州,却未能成功。缺少燕云十六州,宋朝就没有北方屏障,京师汴梁门户大开,辽国可以随意入侵宋朝。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军在辽圣宗和萧太后的率领下入侵宋朝,深入宋境。面对来势汹汹的辽军,宋朝朝廷乱成了一锅粥,大部分大臣都主张南迁,就连皇帝宋真宗都觉得宋军抵挡不住辽军,害怕沦为辽军俘虏的他也有意南迁。唯独宰相寇准极力反对南迁,他还劝宋真宗御驾亲征,到前线澶州督战。

胆小的宋真宗本不愿意去,奈何寇准极力相劝,加上边关告急,最终还是鼓起勇气去到了澶州。宋军看到皇帝亲自督战,顿时士气大涨,在战场上十分卖力,一鼓作气击败了辽军,并射杀了辽军大将萧挞凛。

彼时孤军深入的辽军后勤补给已经跟不上了,而且身后很多城池并没有攻下,随时有可能被宋军包饺子,前线的宋军又士气高涨,一时半会很难攻破澶州。萧太后看到了辽军的危机,便派人向宋真宗议和。可惜宋真宗没有看透辽军的处境,他只想早日让辽国退军,解除大宋的威胁,因此答应了与萧太后议和。

在议和的过程中辽军抓住了宋真宗急于求和的心理,开出了许多过分要求,可宋真宗的底线十分低,他只给谈判大臣曹利用提了一点要求,那就是不能割地,只要能讲和,多给点钱也可以。最终两国达成和议,签订了《澶渊之盟》。约定:辽宋两国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

30万银绢对于富庶的大宋来说简直是不值一提,因此宋真宗对谈判结果很满意,还给曹利用升了官。而辽国对此也很满意,得到了稳定的经济来源,不用再靠战争掠夺。

宋真宗本来为自己取得这样的外交成绩沾沾自喜,大臣王钦若却对他说:“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以万乘之尊而为城下盟,没有比这更耻辱的了!”这无疑是给宋真宗泼了一盆冷水,从此便怏怏不乐。

其实也不怪宋人将《澶渊之盟》视作耻辱条约,毕竟当时的情况是宋军大胜,占据场面优势,结果在谈判中宋朝却占了劣势,还要给敌国送钱,很多国人在感情上接受不了。但从长远角度看,宋朝还是受益颇多的,每年给的这点岁币还不到宋朝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一,却为宋朝赢得了百年和平,省下的军费可要比这点岁币多多了。况且条约还规定宋辽两国要在边界开放贸易,以宋朝发达的商品经济来看,绝对能在互市中将岁币的钱赚回来,所以总的来看宋朝并不吃亏。当然,最重要的就是边境百姓不用再饱受战乱之苦。这么看来《澶渊之盟》可以算是宋真宗的功绩。

本文内容由小萱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