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银子怎么提炼(古代银子是怎么做的)
导语:古代银子如何提炼,需要记口诀:七黑八灰九转青,九五成时色还清
古代银子如何提炼,需要记口诀:七黑八灰九转青,九五成时色还清
古代银矿冶炼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考古发掘的银矿遗址可以发现,古代银矿业从唐初开始工艺上已经非常成熟,并且在宋代有了规模化的开采冶炼,明代时已经达到了鼎盛。有关冶炼工艺,在《天工开物·五金》、《云麓漫钞》、《菽园杂记》中有明确的记载。
1.在提炼银子之前,古人在找矿、采矿、选矿工艺上也有了比较成熟完整的流程
古人识别银矿,主要依靠经验进行判断,对露出地表的矿化标志或者矿脉进行识别,这是长久以来积累的劳动经验。但是在大规模开采之后,仅靠经验判断已经不能满足提炼的需要,人们需要找出更为优质的原矿,从而提高冶炼的效率。因此,在经验判断之外,也会采取相应的实验手段进行验证。此实验手段在《天工开物》中被记载为“凿取烹试”,从字面意思便可以判断,是通过实验手段进一步验证经验的判断。
找到矿脉之后,还要进行采矿,在大规模开采时期选择烧爆法,即使用火烧的手段将矿脉进行焚烧,令矿脉变得酥脆,这样便于工匠的开采。在机械应用不发达的古代,使用火烧工艺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分解矿脉,无疑是经济有效的手段。
经过了找矿、采矿之后,便可以进行选矿了,即开采的原矿石都是碎石、需要经过淘选选得含矿量比较多的矿肉,大致经历粗选、扫选、精选三个过程,便可以得到用以冶炼的矿肉。
2.精选的矿肉等于已经经过石碓的粉碎处理,得到的矿末需要制团烧结
精选矿肉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将原矿石磨碎成粉末,所以矿石的第一个去处其实是碓坊,也就是通过石碓将矿石破碎,得到粉矿,经过分级初选、扫选之后,得到用以冶炼的矿肉,实际上已经是粉末状。
粉末状的矿肉需要加入米糊等粘合剂制成团,大小如拳头,随着工艺的发展也有制成圆柱体状的,无论是哪种形状,大小都不会太大,且便于进一步烧结为宜。在《云麓漫钞》中的记载很是充分,古人对这种冶炼工艺的流程记载得非常详细。就是制团后,将矿肉排列在炭火之上,然后再用同样多的炭火覆盖,“自旦发火,至申时住火”,大概有8-10个小时。
冷却之后的团状矿肉就是烧结脱硫的窖团。
3.窖团需要经过一次还原(将银融入铅),再经过氧化(铅银分离),便可以得到生银
古人其实已经明白,金属冶炼的过程就是氧化还原反应,所以将窖团取出之后,放到蛤蟆炉内,也就是所谓的分金炉,这种炉其实便是提炼银子的矿炉。然后在其中加入一定量的铅,烧化之后银便融入到铅中,剩下的炉渣便在最上面,可以捞出丢掉,经过几次提炼之后,可以得到铅银合一的金属块,在古代被称为铅驼,也称为贵铅,这里的铅实际上发挥的是还原剂的作用。
然后使用炉灰,将铅驼放到炉灰中进行氧化反应,在这个过程中,银变得雪花沸腾,由于铅容易和炉灰中的物质发生反应,便只剩下银,这样的银被称为生银,即没有被支撑银锭的银块。
由于冶炼工艺的成熟程度不同,所以生银中会含有多多少少的铅、锡、铜等杂质,银的纯度与色泽有明显的的关系,鉴定口诀有“七黑八灰九转青,九五成时色还清”。换句话说,如果银的成分只有七成的话,实际上此时的生银还是黑色的。
概而言之,古代银子提炼工艺:
其一,磨矿淘选,把含银矿石磨碎进行淘选,经过初选、扫选、精选三道工序,可以得到用以冶炼的矿肉,即精矿;
其二,制团烧结,将矿肉用米糊粘结制团,大小如拳头,排列在炭火之上,火灭后便可得烧结脱硫后的窖团;
其三,沉铅得银,将窖团和铅(还原剂)投入分金炉内进行还原冶炼,可得铅银混合物,后氧化吹炼,即得生银。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竹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