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保健谚语“春捂秋冻不生杂病”适合所有体质的人(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导语:老话“春捂秋冻,不生杂病”:马上清明,春捂到啥时候?答案来了

老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说的是春天要慢慢减衣,秋天要慢慢加衣,这样人体才能更好地适应季节的交替带来的伤害。清明将至,春捂也什么时候结束?

1·啥是春捂秋冻?

自然界里一年四季的交替,不过是阴阳二气的交替催动大地五行的转化。春夏秋冬的轮转就是冬水生春木,春木生夏火,夏火生伏土,伏土生秋金,秋金再生冬水。水寒木暖,火热金凉。

如果把每个季节的盛衰轨迹比作一个三角形,那这个三角形的顶尖就在季节第二个月的月中。前面一个半月季节力量都在生长、变强,后面一个半月,季节的力量都在衰退、隐藏。

每个季节的前后两个月里有另一个季节的力量,比如春季的头一个月里有冬水之力;后一个月里有夏火之力,所以这两个阶段的天气和气温也就显得有些变化无常。

人的肌体调节能力远远不能适应季节气温和天气的变化,一个不注意,疾患病痛便会乘虚而入,所以人在这些时段就特别容易生病。

特别是春秋两季,春季属木,木重生风;早春中有冬水之气,水气湿寒,而风邪寒湿正是人体病患最重要的源头,正像《四圣心源》中所说“凡病之起,无不因于木气之郁”,所以春季的重点是要防风防湿郁。

秋季属金,金曰从革,其气燥,耗伤人体,所以秋季的重点是要防燥。所谓春捂,防的是风邪湿气;秋冻,驱的是燥热留存。

2·怎么春捂和秋冻?

《黄帝内经》中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说的就是真正懂活着的人,会遵循自然规律而活,会根据季节变化做合理的调整。

很多人认为“春捂秋冻”就是春天穿多点,老有点薄汗才好;秋天穿少点,让人感觉有点凉才有利于身体健康。其实这种想法也没什么不对,只是没弄清楚春捂秋冻的重点而已。

所谓春捂,指的是不要过早快速减衣,捂的重点不是要穿得厚,而是要“捂下放上”。《内经》里说“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指的就是春季少阳之气腾上,太阴之气沉下。

所以腰部以下要稍微穿厚一些,才不至于受到阴气侵袭。特别是双脚,脚是阳之根,最怕受到阴气侵扰,所以脚部保暖一定不能忽视。相对来说,上半身就可以适当穿少一些。

正如古籍《摄生消息论》中所讲:春阳初升,万物发萌,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棉衣,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以暴去。

而秋冻则刚好相反,秋季燥气重,穿衣过多会使机体生热发汗,使阳气外泄,使阴津耗损。要适当慢些加衣,才利于人体内收阳气,蓄存阴气之精,也更有利于激活人体抗病潜能。

3·什么时候结束?

春季从立春开始,到惊蛰节气这段时间属于寅月,是大地上春木显现、生长的时段,这段时间春木里还有些冬水的力量;从惊蛰到清明前的这段时间属于卯月,卯月木气最为强盛。春分节气之后,木气慢慢减弱,同时夏火萌生。

从清明到立夏的这段时间属于辰月,辰属土。在这个月里春季木气入土,夏季火气生长,木气被消耗的同时夏火不断变强,两者此消彼长,一直到立夏节气,夏火显现,木气隐退,于是夏季替代春季。

清明之后,木气带来的风邪就弱了,气温也会相对稳定,所以清明之后就可以结束春捂。体弱者可以持续到谷雨节气前后,这时候夏火的力量已经强过春木,继续再捂着就容易上火了。

秋季也是如此,秋季的最后一个月是寒露之后的戌月,戌月也属土,代表秋金入土冬水生长。所以秋冻要在寒露之后结束,最迟不能超过霜降,再晚寒气就要入体了。

但是凡事也都不能绝对,特别是如今气候变化无常,所以养生并不是必须到哪一天就怎么样,最好是在某一阶段,观察气温变化再做决定。比如有人提出,可以在这些时段观察,如果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地高于或低于15度时再行更改。

古籍中说: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不善保养,不如善服药;不善保养,又不善服药,仓卒病生。

调养和保养同等重要,如果不懂调养,那就多遵循自然规律而活,两者都不注意的话,病痛也就来了。

本文内容由小楠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