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掌握这几种题型二年级除法应用题不用担心问题(二年级除法应用题讲解)

导语:掌握这几种题型,二年级除法应用题不用担心

以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为例,学生在学习2~5的乘法口诀和乘法后才学习除法,然后接触用除法计算的应用题,这题目虽然简单,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对,但有时把它和乘法、加法和减法应用题混在一起,有些学生就会搞混淆。因此,理解掌握好除法计算应用题的特征和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这能提高学生对应用题的审题能力,锻炼自己的思维,提升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

除法就是平均分,这就是除法的意义。学生先学习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每份分得一样多或同样多。然后在通过分具体物体(小棒等)和画圈画图进行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一是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二是每几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这里要让学生充分理解“份”是什么)。再认识平均分的两种结果:全部分完和有剩余,有剩余时,剩余的个数要小于份数。最后才认识除法的算式,如12÷4=3,认识除法算式里各部分名称,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因此,根据除法的意义,二年级除法计算应用题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五大类。要注意“倍”不是单位,列式时不能写上,答时要写上。

第一类是“平均分”问题

特点有两种情况:一是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二是每几个分一份,可以分成几份。关键词是“平均分”、“每……”“一……”。

如课本第65、66、69、91和95页练习题目:

第二类是“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问题

特点表现在:几元可以买几个一样的东西。

如课本第68和95页例题:

第三类是“求倍数”问题

特点是:已知一个数和另一个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多少倍。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直接给出这两个数再求倍数,如课本第70页例题:

6÷2=3 答:小牛花的钱是小兔的3倍。

如课本第101页练习11(3):

63÷7=9 答:爷爷的年龄是奇思的9倍。

二是间接给出这两个数再求倍数,通过给图形式,如课本第72页练习4、5:

4. 笑笑和机灵狗的身高是通过数南瓜个数得出的,笑笑有9个南瓜高,机灵狗有3个南瓜高,所以

9÷3=3 答:笑笑的身高是机灵狗的3倍。

5.题目中用一共黄色的三角形的个数表示天数,所以,出太阳的天数有12天,下雨的天数有3天。

12÷3=4 答:出太阳的天数是下雨的天数的4倍。

第四类是“先加后除”问题

特点是:总数给出了,但份数还要先通过加法计算得出。

如:小明带5位同学来家玩,妈妈拿来12个糖果分给他们,平均每人分几个?

5+1=6(人) 12÷6=2(个) 答:平均每人2个。

又如:植树节时,3男3女一组,李老师分12棵小树苗分给一组,每人平均分几棵小树苗?

3+3=6(人) 12÷6=2(棵) 答:每人平均分2棵小树苗。

第五类是“先除后比较”问题

特点是:先用除法求出每份数,再比较大小。

如:商店里有两种牛奶,第一种每箱24元,有6瓶;第一种每盒20元,有4听。哪种牛奶比较便宜?

24÷6=4(元) 20÷4=5(元) 4<5 答:第一种牛奶比较便宜。

往期热文(点击蓝字即可浏览)

掌握凑十法和破十法及20以内加减法口诀,一年级数学不用愁!孩子的小学数学题,家长为什么教不好?低年级比多比少问题,巧用顺口溜,拿下满分!更多精彩

本文内容由小里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