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电器

后金和清朝的关系是什么(后金是不是清朝)

导语:“后金”和“清朝”之间是何种渊源关系?

欢迎观看

编者导读:

公元1636(后金天聪十)年,后金大汗皇太极正式宣布即皇帝位,定国号为“大清”,并改元“崇德”。至此,中国历史上又诞生了一个与历代封建王朝相似的新王朝——即大清王朝。

作为大清王朝的奠基人,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由建州女真中一个小部落首领的身份转变为“女直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之主”,再到萨尔沪战役胜利后,开始自称“后金国汗”,直至最后直接称之为“大金国皇帝”,在这整个过程中倘若摒弃民族立场和仇恨,从客观上讲,对于努尔哈赤这一生身份的蜕变笔者打心底里表示钦佩。纵观历史,不难发现,努尔哈赤把国号定为“金”,其意图实际上是十分明显的,就是想将自己作为公元十二世纪时期中国历史上的女真人(完颜阿骨打)所建立的金朝的继承者。因为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以前,对于大部分女真人来讲,十二世纪的金朝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他们在历史上最为辉煌和最值得骄傲的一页,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之下,使用“金”作为国号无疑是统治和团结女真各部最有效和最直接的一大政治手段。至于努尔哈赤本人究竟是不是金朝完颜阿骨打的真正后裔,这一点并不重要。

努尔哈赤画像

在称呼上,“汗”即“可汗”的简称,属于蒙古语,相当于汉语中的“王”或者“皇帝”的意思。因此,对于当时的女真人来讲,“汗”与“皇帝”在所要表达的意思上其实并无差别,但对于明帝国的汉人来讲却截然相反,在他们眼中只有明朝的最高统治者才配得上“皇帝”这一伟大的尊称,如此一来,在当时汉人的潜意识里“皇帝”与“汗”从本质上讲其实是两个不同等级的称呼(皇帝比汗高一个等级)。这就是为何在皇太极与袁崇焕议和时,后金方面曾将“大金国皇帝”与“明朝皇帝”等字样并写导致袁崇焕指责这一写法乃是不尊重大明帝国而不予回信的一大主要原因,最终,皇太极不得不在后面的一系列议和活动中只称汗而不称帝。但随着后金势力的逐渐强大,“大金国汗”向“大金国皇帝”的过渡是必然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称呼上的改变不仅仅是后金政权实力的强大所导致的最终结果,更重要的则是其直接统辖的汉人人数增多的另一种体现。

努尔哈赤时期后金势力范围(辽河以西)

十七世纪三十年代,皇太极在征服了蒙古势力、李氏朝鲜和屡次对明作战的胜利之后,在降金汉人眼中后金大汗作为“皇帝”的条件已然是完全具备了,最终于公元1636(天聪十)年,皇太极在建国号为“大清”的同时,他欣然的接受了“宽温仁圣皇帝”这一尊号。此举意味着,皇太极不仅当了原后金国家的皇帝,而且还当了以汉文化为标准的“皇帝”了。说到这里,难免会有部分读者的脑海里“蹦”出这么一个疑问:皇太极接受以汉文化为标准的皇帝的尊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点不予否认,那么,在其将身份“升级”的同时为何要将国号也由“金”改为“清”呢?此举岂不是违背了努尔哈赤的最初意愿了吗?关于这一系列问题,笔者在该篇文章当中就从“后金”和“清朝”之间的渊源关系入手,来与读者朋友们做一番深入的探讨。

清朝地图

本文的研究内容:

国号由“金”改为“清”,皇太极在做这一更改时,史料中其实也并没有查找到过多与之附带的说明,或许在皇太极当时看来这也无须说明吧。但由于“清朝”的日益强大,一些人便从字面上去刻意的附会,譬如:将其联系到五行中的水火相克,又或者联系到与女真人信仰的萨满教等等,但实际上在这之间并无多大的实质性关联。

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看,皇太极更改国号主要是由于当时形势发展的趋势所造成的最终结果,换言之,皇太极建立的清朝与努尔哈赤所建立的后金其实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政权体系,相较于后者,清朝是一个全新的王朝国家。那么,作为一个全新的王朝国家,重新设定一个国号也就处于合情合理的地步了,但是为何偏偏要将国号定为“清”而不是其它的字眼呢?

皇太极雕塑

在笔者看来,这与二者的发音相似有着极大的联系。“金”也即满语“爱新”的意思,这一国号在当时已经通行了二十余年了,在此之前并没有什么不妥,但自皇太极建立了这个新朝代、新国家之后,“金”的原始性、落后性等等不利因素也就一一显露出来了。另一方面,这在当时尽可能的由狩猎采集文化过渡为先进的农耕文化的女真人眼中看来也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如果为了区别二者而称之为“后金”,正式的朝代国号还没有过这样的先例,我们现在所听到的“后金”、“后汉”等也都是后代史学家才这样称呼的。更何况皇太极本身也十分的清楚,自己并不是什么完颜金国的后裔,建州女真也与完颜阿骨打的女真贵族没有任何瓜葛。在这种情况之下,为了区别新旧政权,“金”也就改为了与之发音相似的“清”。但从严格意义上讲,皇太极其实并没有真的改了国号,仅仅是用了一个发音相似的“清”字代替“金”而已。

山海关

除此以外,由“清”改为“金”其实还有另一番用处。明末时期的汉人对于“金国”从骨子里其实是十分忌讳的,皇太极的金国常常使人不经意之间便联想到十二世纪的完颜金国,如此一来“以宋为鉴”的禁忌便充斥着当时的明帝国内部。崇祯初年,袁崇焕与皇太极之间的议和活动便常常被朝廷上的臣子们以“宋金议和”的最终下场作为攻击手段对袁崇焕进行了一系列的打压,最终招致袁崇焕被逮捕入狱。此番举措致使在当时的明廷演变成了这么一种政治氛围:即谁若敢提出与后金议和的想法(无论对错),都会被认定是步当年北宋之后尘,在这种巨大的舆论压力之下,使得崇祯皇帝最后真心想与后金议和都不得不秘密进行。因此,从某种层面上讲皇太极此番将“金”改为“清”,也有刺激汉族的“以宋为鉴”禁忌的作用。

参考图1

由“金”改为“清”有何意义?

第一,之所以用“清”为国号比用“金”(爱新)更妥,主要是因为它标志着这个以女真族为主体的金(爱新)国,此时已经发展成为了以女真族(满族)为主体,但同时又包含了其余诸如汉族、蒙古族及其东北地区的其他民族在内的一个多民族命运共同体。也可以这么说,“清”所代表的民族意义或许比“金”淡了许多,但包容量却大很多,这为清国往后的“事业”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自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起兵以来,女真人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经济模式,乃至人与人之间的思想等等都在产生着巨大的冲击,这个冲击力度随着后金势力向内地的深入愈加强大。在这个过程中,女真人曾使用武力来强迫当地的辽东汉人去适应他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但汉人人口的数量占据着整个后金国家的绝大部分是摆在统治者眼前的一个不争事实。在这种形势之下,要使后金社会能够维持正常的运转(以供战争所需),就必须使女真族的生产关系去适应辽东地区汉人原有的生产关系,与此同时,国家的管理机构、行政体制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去向明朝原有的模式看齐。清国的出现是这些变化所产生的最终结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汉化”。

参考图2

结语:

后金在努尔哈赤时期,其本民族的文化色彩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浓厚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到了皇太极当政时期,一个明显的标志便是引领本民族逐渐开始“汉化”。尽管皇太极曾在思想上对于“汉化”有所抵触,甚至还一度不愿意放弃本民族的生活习性与特点,但随着后金的一步步发展,这一汉化的过程是皇太极一人所不能阻挡的了的,这是女真族文化和汉族文化之间的文化落差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在这个过程中,皇太极将国号由“金”改为“清”也是这一现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感谢观看

参考文献:

陈动:《论国名与国号》

李秀莲:《大金国号考释》

​陈柏霖:《满洲族名与清国号的文化阐述》

本文内容由小悦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