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社会

杨玄感为什么反隋(杨玄感李密)

导语:隋末杨玄感兵变,为啥他不选择李密给出的上策中策,而非要用下策

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第一次征讨高句丽失败之后,心有不甘,于是仅仅三个月之后又征调天下民力,发动了第二次征讨高句丽的战争。

隋炀帝

而在这次军事行动中,负责征调粮草及押运后勤工作的就是楚国公杨玄感,说起杨玄感,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他的父亲杨素那可是隋朝开国功臣,中流砥柱,杨素死后,杨玄感继承了他爹楚国公的爵位,位极人臣,所以征讨高句丽押运粮草这么重要的工作就交给了这位一等一的贵族杨玄感。

二五仔的楚国公杨家小子

杨玄感这时候确实是辜负了隋炀帝的信任,因为他早就想反了,他看出了隋朝的虚弱和不得民心,以及隋炀帝的骄横跋扈,虽然自己仅仅是一个贵族而已,但他认为当皇帝也没那么复杂,所以他反了,不知这时候苦心孤诣扶杨广上位的杨素老爷子九泉之下作何感想。

不管怎样,他杨玄感举起了反字大旗,杨家反了这还得了,很快很多不满隋炀帝的关陇贵族全部聚集在他的麾下,这里面就有和他交好的李密,这李密说是个官四代也不为过,他曾祖父李弼那是八柱国之一,祖父,父亲那也是响当当的人物,凭借着天才的头脑,李密给杨玄就当了军师。

他提出了三条“锦囊妙计”,分为上中下三策,上策:占据涿郡,扼守山海关,阻断隋炀帝大军于关外,趁机聚歼,中策:直取长安,以为根基,下策:攻打洛阳,占据隋朝老巢。

虽然李密想法很好,但杨玄感坚持的选择了下策,因为他觉得既然反隋,就应该直捣龙坛,占领首都洛阳才是聚集人心,动摇隋朝根基的好棋,然而杨玄感率兵进攻洛阳之时,还没等怎么打,杨广的回师大军就已经快速赶回,在加上从长安赶来的卫文生,洛阳对峙的屈突通,一起合围了杨玄感,很快他就没得打了,这时再想西去长安已不可能,最终兵败身死。

杨玄感选择下策固然失败了,但是这上策中策就真的是妙计吗?我看未必。

这上策说的是要占据山海关阻断杨广归路,可你区区几万叛军,要阻断百万隋朝归乡大军的路,这场仗真的那么好打吗?搞不好就会狗急跳墙,他这一点叛军要真那么能打,隋朝百万大军都无可奈何的话,估计什么上中下策都用不着了。这里面的风险是极大的,就是赌隋炀帝的百万东征军不攻自破,而且高句丽里外夹击,这估计是不可能的,隋炀帝这次东征还未有大败,军心尚未溃散,高句丽不明形势,也未和杨玄感沟通,怎么能做到协调一致的行动呢。所以这上策实际极为凶险,成功几率也是特别小。

再来看中策,就是直取长安,要知道李渊也是从晋阳直取长安获得成功的,但有个前提,李渊夺取长安的时候天下已乱,群雄四起,观众空虚,隋炀帝骁果军都跟着去了江南,反观杨玄感叛乱的时候关中军事实力还是很强的,而且关中诸将对他也并不认可,要不就不会有卫文生率关中军马赶去支援洛阳的事了,所以这时候去取长安无异于痴人说梦。

所以说李密这个大聪明表面上给出了上中下三策,但上策中策可行性极低,反而是下策虽然不那么靠谱,但可以实施,直取敌人老巢的做法也是毕其功于一役的赌徒心理。

杨玄感失败后,李密流离失所,后来投奔瓦岗,成了一方诸侯,几经战乱,最后先败于王世充,后投降李渊的时候,想起自己当年的上中下三策的时候不知道该选择哪一个计策好了。实际上他也走了先取洛阳的路,和杨玄感一样一样的。最后也以失败告终。

本文内容由小蔼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