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旅游

一代枭雄的临终遗言虽令人不可思议却折服(一代枭雄终逝去是什么意思)

导语:一代枭雄的临终遗言,虽令人不可思议,却折射出了他的人世情怀

曹操的一生可谓戎马倥偬的一生。南征北战,东挡西杀——讨董卓、伐袁术、杀吕布、降张绣、斗袁绍、征乌桓、平荆州、攻孙权、击刘备……凭着赫赫战绩,先是魏公,后是魏王;先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后是“挟天子而令诸侯”,最后雄居三方势力之最,为曹魏的立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样的人物,应当是活着雄强,死亦壮烈。曹操是个豁达的人,对于生死一类的事很看得开,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龟虽寿》)因此,当曹操到了魂归极乐之时,应当有豪言壮语遗世才合情理。可是,曹操的临终遗言透漏出的信息,昭示出的内涵,却满不是那么回事。

一、临终《遗令》及后人评价。

1、婆婆妈妈的《遗令》。公元220年,已经66岁的曹操,一病不起。按照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曹操的寿险也不算短了。于是,意识到大限将至的曹操留下了一份遗嘱,也就是所谓的《遗令》,算是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句号。

病危的曹操(剧照)

然而,这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的临终之言,却出人意料地几乎不谈政治、军事。

对自己一生的功过得失,只是有意无意地淡然说道:

“吾在军中,持法是也。至于小忿怒,大过失,不当效也。”

仅向人们作了一个轻描淡写的解释,自己在军中执法,总的来说是对的。至于发的小脾气,犯的大错误,不值得效法。

然后,就对一些所谓的“琐事”进行了重点安排、交代。比如,“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此中意,一则是说他的妾室和艺伎们平时都很勤劳辛苦;二则是要求在他死之后,让她们住在铜雀台,不要亏待她们。

曹操的艺伎(剧照)

再比如,曹操说:

“馀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履组卖也。”

这里不但嘱咐余下的熏香要分着使用了,不可用来祭祀浪费掉;而且对各房以后的生活出路也作了安排,让她们学着编丝带草鞋卖,以换钱度日。

诸如此类,絮絮叨叨,婆婆妈妈。这与驰骋疆场,指挥若定,雄视天下的曹操大相径庭!

2、后人对《遗令》的评价。一代枭雄,留下这样一份遗嘱,让后世的一些人很是费解,甚至是看不起。

晋人陆机,还算委婉地说:“系情累于外物,留曲念于闺房”;“惜闪顾之缠绵,恨末命之微详”(《吊魏武帝文》)。言外之意就是,临终的曹操留恋闺房之事、多情于家事、注重于琐碎。这些行为都不是贤人俊士所应该有的,何况曹操是这样的人物。

宋朝的文学大家苏东坡的评述很犀利:“平生奸伪,死见真性。”(《孔北海赞》)意思是说,曹操平时既奸诈又虚伪,装成一副英雄豪杰的模样,死到临头时,却显露了软软糯糯的真实性情。

苏轼(像)

而且,苏轼还以只有“临难不惧,谈笑就死”(《孔北海赞》),才称得上是英雄,来间接、变相地贬斥曹操的非英雄行为——临死之前,哭哭啼啼,“留连妾妇,分香卖屦”,算怎么回事?话语间很是看不起!

二、无奈之下与正室分离。

曹操在临终前还曾说过这样的话:我一生所作所为,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也不觉得对不起谁。唯独不知道到了九泉之下,当子修向我要妈妈时,我该怎么回答。曹操为什么这样说呢?

子修,就是曹操的长子曹昂。曹昂的生母刘夫人早逝后,便由没有生育的曹操的正室丁夫人抚养,丁夫人待之如亲生。后来,曹昂在跟随曹操征张绣时阵亡,丁夫人为此悲愤异常。事后,她常常哭着指责曹操杀了她的儿子。

不耐其烦的曹操便把她打发回了娘家。之后,曹操又亲自到丁夫人娘家去接她。可是,丁夫人却只管坐在织布机前织她的布,理都不理他。

丁夫人与曹操(剧照)

曹操便抚摸着她的脊背,温柔地劝说她跟他一起回家。面对丁夫人的根本不予理睬,曹操只好离开。当走到门口时,曹操又回过头来,不甘心地求她跟自己一起回去,可丁夫人还是置之不理。无可奈何的曹操只好和丁夫人分手。

以曹操为人处世之强横,做到这一步实属不容易。何况事后,曹操还允许丁夫人改嫁,不让她守活寡,只是丁夫人不肯。

三、把小儿子托付给大儿子。

曹操临终前放心不下的,还有小儿子曹干。曹干三岁时生母陈姬就去世了。于是,曹操临终前又专门嘱咐曹丕:“此儿三岁亡母,五岁失父,以累汝也。”

或许因为父亲的殷殷嘱托,或许是兄弟情深,曹丕对曹干倒是颇有些“长兄如父”的样子。曹丕临终前,又把曹干托付给了明帝曹睿。曹睿对曹干也相当不错,恩宠有加,封其为赵王。

曹干(像)

陆机对此也有一番议论:“伤哉!曩以王下自任,今以爱子托人。”一个曾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临死前却不得不把爱子托付给也是自己的儿子的“别人”,说起来令人伤感,但这又确实是人世间的真情。

四、雄霸之主的人世情怀。

曹操生前确实是雄霸之主,确实慨当以慷。但是,没有谁规定,雄杰临终之前,就一定要表现的悲壮强劲。

曹操是病死的,不是刑场就义,不需要“临难不惧”的情态;曹操没有恋恋不舍人世,没有期期艾艾地不肯去死,也说不上不英雄。

有道是:“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因病而终的曹操,可以说死得从容、走得坦然。能啰哩啰嗦地安排些诸多琐碎后事,就是从容的表现。

确实,与许多英雄人物临死前的慷慨陈词、豪言壮语相比,曹操的《遗令》及其系列嘱托,一点也不英雄,和普通老百姓没什么大的差别。

但是,这恰恰是真实的曹操。他本来就是人,而不是神;他本来就是一个普通人,而不是什么超凡脱俗的“圣人”。

曹操(剧照)

而且,以曹操的身份地位,居然敢把自己“凡夫俗子”的一面公之于众,并不遮遮掩掩,装腔作势,正体现了他的过人之处和英雄本色:直抒胸臆,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我行我素,愿意怎么做就怎么做。能奈我何?

因此,曹操的系列“遗嘱”,实在比那些充满了政治口号,写满了官腔套话的“遗嘱”,要真实得多,也可爱得多。

曹操不是杀人机器或政治符号,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的人。如果说平时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他不得不把内心世界遮蔽起来(“平生奸伪”),那么临死之前就没什么顾忌了(“死见真性”)。

常言道:“鸟之将死也,其鸣也哀;人之将死也,其言也善。”曹操临终前的“善言”,流露出的是他对生活的无限眷恋和对亲人的真挚感情。曹操戎马一生,享受天伦的时间不多,因此对家人的感情也还是特别珍惜的。

不管多么英雄无畏、多么伟大高尚的人,骨子里大都是很脆弱的。因此,鲁迅先生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曹操的去世,虽不好以司马迁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少卿书 》)去衡量,但曹操的临终遗言,曹操的逝前嘱托,可算得上情真意切的行为,可算得上真豪杰、大丈夫的作为。

主要参考文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三国志•魏书•赵王干传》、《吊魏武帝文》等

本文内容由小畅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