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叫双方父母都叫爷爷奶奶(孩子管我爷爷叫什么)
文|家有小甜椒儿(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刚刚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接受这样的新式家庭吗?
问题之后列举了几条:1、搭伙过日子,结婚以后不存在迁户口的问题,女方的户口依然在父母家;2、生两个孩子,一个随妈妈姓,一个随爸爸姓;3、孩子管双方父母都叫“爷爷奶奶”;4、各自给各自的父母养老,彼此没有交叉责任。
这个现象,在部分地区真的很常见,我们生活的范围内就有不少这样的案例,大概就是首先在江浙一代兴起的,因为江浙一代生活富裕,有不少独生女家庭都有着优渥的条件,其实钱才是谈条件的基本,父母有钱,父母就对女儿的婚姻和家庭有说话权。
不过这个现象在其他一些部分地区,可能被认为是“另类”,不被接受,比如在一些观念传统的河南、安徽等省份地区。
真的有必要改称呼吗?
我们这一栋9楼有一户人家,是女强男弱的家庭,女方家庭富裕,所以非常强势,男方家庭是农村家庭,相对来说,奶奶就弱势了很多。
这个家庭有一个女儿,女儿始终管姥姥叫“奶奶”,管姥爷叫“爷爷”(我习惯于称呼姥姥姥爷,按照这个家庭所在的地区,称呼应该是外公外婆,或者是阿公阿婆)。而这位姥姥呢,也是管小女孩叫“孙女”。
最初真的以为是爷爷奶奶,后来阿姨做了手术,不能带外孙女,真正的奶奶出现了,才知道原来跟着这个小家庭的一直是姥姥和姥爷。
我理解这个家庭的这种做法,女方家庭比较强势,听这位阿姨说,女儿买房子他们负担了大部分,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个家庭中的爷爷奶奶才没有存在感。
这位姥姥不止一次在小区里公开说:我孙女最讨厌就是她的奶奶,根本不要她(我的外孙女最讨厌她的奶奶),奶奶能看出来也是相对自卑的。虽然孩子的姓氏跟随父亲,但是实际上孩子只认姥姥姥爷。
后来这位阿姨的身体好了以后,孩子的奶奶就回村了。
这个家庭恢复了原来的状态。
我很理解这个家庭的这种状态,以及这位阿姨要改称呼的这种心情,他们老家所在的地区就是重男轻女比较厉害的安徽,为了能够弥补这种心情,他们才纠正了称呼。
真正能够坦然面对这个问题的,其实不会去改称呼,改称呼说明还是在乎这件事的。
改称呼还是比较常见的,最常见的就是把“姥爷、外公”改叫成“爷爷”,不过也许是因为“爷爷”这个称呼好叫,孩子叫起来顺口。
可我真觉得没有必要在乎这个称呼,改与不改,实际上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在我的老家,爷爷叫做“老爷”,妈妈的爸爸叫“姥爷”,其实听起来是一样的,所以姥爷被叫做“爷爷”很正常。但是如果刻意去为了证明什么,孩子对双方老人的称呼一致了,其实真的没什么太大必要。
对孩子来说,多一个人爱护,多一分福气
真的没有必要把“战争”引到家里来,一定要分个伯仲。对孩子来说,多一个人爱护,就多一分福气,不管哪一方钱多,不管哪一方出力多,子女都记在心里,没有必要在孩子面前总是强调这件事,或者是去故意诋毁对方老人,给孩子树立了坏的榜样,让孩子从小内心就产生了芥蒂。
家人之外是亲戚朋友和陌生人,只有家人对孩子有无条件的爱,不管是爷爷奶奶还是姥姥姥爷,都是非常爱护孩子的家庭成员,一定为了某种观念去掰扯,让双方看起来处在一个绝对平等的位置,真的没有必要。
“香火”没那么重要,培育好孩子才是关键
记得我们小的时候,家族感还是蛮重要的,尤其是逢年过节的时候,一个大家族会聚集到一起,给家族老人拜年,这些传统的节日中,参加只有儿子儿媳妇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家族人,没有女儿参加,嫁出去的姑娘也会有自己新的家族群,她们会在特定节日回娘家。
基于这些风俗习惯,没有生儿子的家庭是真的会有压力感。
不过这些年变化是真的大,从我们小时候到现在,二十几年过去了,现在家族感支离破碎了,年轻人几乎不串门,不走亲戚了,什么香火、什么祭奠这些都没有了。
现在的年轻人最常有的心态就是“过好当下”,过一天是一天,过好自己的日子是最重要的。
我们基本上看不到那些在家族面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情景了,年轻人收紧了状态,更关注自己的日子和自己的小家庭。
在这种状态下,“香火”、“传宗接代”这些都变得不重要了,也正是这样的背景,女孩子的家庭地位才逐渐提升了,甚至有赶超的趋势。
这是一种很大的变化,也是一种进步,所以越早放弃“必须要生男孩”的观念,越早坚持“男孩女孩都一样”的观念,就越容易把小日子过好,把家庭维护好。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与我联系,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莉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