鮟鱇是什么(艿艿草是什么样的)
导语:“葍”是什么蔓草
《小雅·我行其野》“言采其葍”里的“葍”,虽然在文字工具书和《诗经》译注本中都有解释,但都没有明确其正名,其说法也不尽一致。
《辞海》:“草名。一种多年生的蔓草。又名“小旋花”、“面根藤儿”。田野间到处都有,地下茎可蒸食,有甘味。”杨任之《诗经今译今注》:“又名小旋花,旋花科。多年生蔓草。”据《中国植物志》,旋花、田旋花、打碗花都有“小旋花”、“面根藤儿”之别称,不知是指哪一种。
《古诗文网》:“葍(fú):多年生蔓草,花相连,根白色,可蒸食,饥荒之年,可以御饥。”这一解释仅从字面上看,判断不出具体所指。
台湾的《国语词典》:“一种茎有恶臭的植物。”更是笼统。
我们来看古籍解释。
《毛亨传》:“葍,恶菜也。”《毛亨传》里所称的“恶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说其野菜口味不佳,或多食伤人;一种是说那种野菜很难根除,危害农作物。无论是那种情况,都不能据此作出判断。
《尔雅·释草》:“葍,䔰”郭璞《注》:“大叶白花,根如指,正白,可啖。”《尔雅·释 草》又有“葍,藑茅。”郭璞《注》;“葍花有赤者为藑。”《说文解字》:“藑茅,葍也。一名蕣”;又(《尔雅》)释“舜”:“草也。楚谓之葍,秦谓之藑,蔓地连花。”
据《毛诗陸疏广要》,郑玄《尔雅笺》说《尔雅》里的“䔰”是商陆。商陆有两种,赤者叫藑茅。并说葍亦仲春时生,可采作菜。这一说法很勉强:商陆虽然也被《毛亨传》称为“恶菜”,但其花并没有红色的,其根也比指头粗得多,也不符合《说文解字》“蔓地连花”之特征。
陆玑《毛诗草木疏》释“言采其䔰”“葍,一名䔰,幽州人谓之燕葍,其根正白,可着热灰中温啖之,饥荒之岁可蒸以御饥,汉祭甘泉或用之。其叶有两种,叶细而茎花赤有臭气也。”
陆玑说“葍”幽州人称之为燕葍。被古人称为“燕葍”的植物见有两种,一种是木通。据宜兴《风土记》:葍,蔓生,被树而升,紫黃色,子大如牛角,叶长七八寸,味甘如蜜,其大者多抹(沫)。”所指即木通。罗愿《尔雅翼》说,“通草,作藤蔓,大如指,其茎干大者经三寸,每节有二三枝。枝透出五叶,夏秋开紫花或白花,结实如小木瓜,核白瓤黑,食之甘美,南人謂之燕蕧,亦云乌蕧。非此类也。”所说也是木通、
另一种是葍子根。《救荒本草》:“俗名打碗花,一名兔儿苗,一名狗儿秧,幽、蓟间谓之燕䔰根。千叶者呼为缠枝牡丹,亦名攮花。生平泽中,今处处有之,延蔓而生,叶似山药叶而狭小,开花状似牵牛花,微短而圆,粉红色。其根甚多,大者如小箸粗,长一、二尺,色白,味甘,性温。”
《中国植物志》说《救荒本草》中的“葍子根”就是今之旋花科打碗花属的旋花,也就是《说文解字》中的舜,《尔雅》里的葍藑。
旋花别称旋葍、鼓子花、葍子根、面根藤、打碗花等,旋花科打碗花属多年生草本。茎缠绕。叶形多变,三角状卵形或宽卵形,基部戟形或心形,全缘或基部稍伸展为具2-3个大齿缺的裂片。花腋生,1朵;花冠通常白色或有时淡红或紫色,漏斗状。
古人所说的“藑”应该是指田旋花。田旋花也有小旋花、扶秧苗、面根藤等别称,是旋花科旋花属多年生草本。茎平卧或缠绕。叶卵状长圆形至披针形,较旋花窄。其花有红有白,红者是粉红色,较旋花的粉白色鲜艳。田旋花旋花常伏地而生,花1-3朵腋生,较密集而看起来成连生状。据草本书籍,旋花的味甘,性温,无毒,而田旋花味辛(微咸),温,有毒。因此,因此,《尔雅》里的“蕣”,郭璞说得“葍花有赤者为藑”都是指田旋花;《说文解字》里的藑茅,葍,蕣和台湾《国语词典》所说的“一种茎有恶臭的植物”可能是单指田旋花。
与旋花相似的还有打碗花。打碗花别称兎儿苗,狗儿秧,燕覆子等,与《救荒本草》中䔰子根的别称完全相同,且具有细长白色的根,与郭璞和陆玑所言其根正白相符。只是打碗花是一年生草,植株低矮。如用于救荒的话,则不合时季,因为饥荒一般发生在春季,而春季的打碗花刚开始萌芽生长,其根还未长成。但打碗花的嫩茎叶及根与旋花和田旋花相比口感最好,至今人们仍在食用。所以,《小雅·我行其野》所采的“葍”未必不包括此种。
《救荒本草》说的“千叶者呼为缠枝牡丹,亦名攮花”者,应该是指欧旋花及其变型缠枝牡丹。缠枝牡丹的特征是花大,花冠重瓣,没有雄蕊和雌蕊,粉红色。植株形态与旋花很相似。但据《中国植物志》,此变种只产黑龙江、河北、江苏、安徽、浙江、四川等省,为栽培或逸生,《小雅·我行其野》一诗的产地不知是否有产。
概言之,“䔰”即是统称,也是单指。作为统称,包括“䔰”和“藑”,即旋花和田旋花,应该也包括毛打碗花和打碗花;作为单指,“䔰”是指旋花;藑是指田旋花。
本文内容由小林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