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娱乐

喜欢双标的人什么心理(爱双标的人)

导语:心理学:喜欢双标的人,多是自卑和低价值感,实则缺乏安全感

双标,顾名思义,双重标准,即,一套对自己,一套对别人。

从人性的角度讲就是,用贱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双标也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通过双标,或收获利益;抑或保护内心不受折磨与煎熬,从而远离痛苦的体验。

所以,双标的典型特征,就是严以律人,宽以待己。

对于双标的人,生活中,多会有这些具体表现:

01.以自我为中心

双标的人,喜欢从自我出发,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从不考虑别人的得失与感受。

他们更愿逞口舌之快,却不计后果及影响,由于对世界和他人抱有怀疑与敌意,故很难听进别人的建议。

一意孤行和刚愎自用最能反应他们的心理。

02.责任意识淡薄

责任和担当是衡量一个人内心是否成熟的标志,也是道德意识的一种体现。

责任意识淡薄的人,面对大情小事没啥承担责任的想法与态度,但凡遇到问题,便是逃避或转移,害怕面对与承担。

双标的人有典型的归因模式差异特征,即,当遇到挫折或失败时,多会外归因,将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外界。

反之,当取得成绩和成果时,习惯于内归因,将功劳揽回到自己身上来。

03.挫折商低

挫折商是由美国人保罗斯托茨提出的,所谓挫折商就是一个人在面临困难时,承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认为衡量挫折商高低的因素有四个,分别是控制、归因、延伸和忍耐。

控制是一种感觉,即当挫折发生时,一个人感觉到仍有相当大的领域可以控制,控制感越高,一个人的挫折商越高。

之所以会有人在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根本原因在于这样的人认为,泰山崩于前,仍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

归因,即挫折发生后,你是向外寻找原因还是向内寻找原因。

向外寻找原因的人,貌似很快能够从挫折感中逃离出来,但却是一种逃避,犹如鸵鸟遇到危险之后,把头埋在沙子里面的策略。

而习惯内归因的人,他知道自己一定是有原因的,同时,他更相信自己一定有可以努力的地方。

延伸是将挫折感限制在挫折发生的那一块范围之内,还是将挫折感蔓延到其他范围,比如说:同学取笑你的鼻子比较大,你发现鼻子的确大一些。

如若是低延伸,也只是会心一笑,认为就是鼻子大一些而已;然而,高延伸的解读却是,我长得真丑,难怪被大家讨厌。

忍耐就是一种耐力,不是盲目的,而是一种智慧的忍耐,你会懂得,面对挫折时的这份坚持是有意义的。

双标的人,面对挫折时,遵循摘掉所有对自己不利因素,留下所有光辉自我形象的发光因子原则。

04.病态的自卑

双标,本质上讲,是一种病态的自卑。自卑是一种不能自助的情感,表现在对内在自我的不信任及否定。

只有做完整真实自我的人,才会内心和谐健康快乐。完整的自我意味着既能接受自己的好又能悦纳自己的坏。

然而,当一个人不能正视问题的存在时,自卑就容易走向病态即扭曲。

原本的自卑就会发展成它的相反面自负,抑或出现嫉妒、自以为是和自我中心的心理。

甚至出现两个极端表现,不可一世或胆小懦弱。

自卑一旦出现扭曲,认知就会产生相应的变形,进而出现认知障碍。

于是,待人接物时,往往就会出现“双标”或“一刀切”等方式。

到底什么原因,导致了人的双标?

双标的人,在童年早期,经历的教养模式多是控制、指责、批评、谩骂抑或是各种情绪不稳定的反馈。

按照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的理论讲,人格的形成,多会在6岁前形成,所以这种消极的反馈被最初内化。

生命早期,婴儿对自我的认识一定是通过父母或重要抚养他人的反馈来完成的,所以这个内化的阶段将对孩童的一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双标的人,最初的内化就是负性的,结果是“我不够好,不被人喜欢,没有价值,”于是内心就会虚弱没力量。

成年后,多会从外界寻求力量的支撑,喜欢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我,但凡外界有个风吹草动,情绪也跟会着起伏不定。

这样的人,内心很冲突,精神也紧绷,所以哪怕一天天没干啥活,但却感觉极累,只因大部分精力都消耗在了心里的内耗上。

出身无法选择,但我们有义务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从生命的整体来看,父母已经是在拼尽全力用自己认为爱的方式在爱我们了。

所以剩下的就需要我们通过人生经历中的各种体验感受,多做觉察、探索与领悟,找到痛苦的根源,从而达到自我疗愈。

愿我们都能活成内心和谐,完整真实的自我。

本文内容由小璎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