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处机崂山(邱祖龙门派简介)
导语:行走崂山:邱祖登临改山名
今天的崂山曾经有过很多名字,比如不其山、劳盛山、劳山、牢山、崂山、大小崂、辅唐山、鳌山,等等。可是你知道吗?古时的崂山因为地理位置过于偏僻,所以原本是没有名字的。因为在崂山一带世世代代生活着不姓和其姓两个部族,所以就干脆称为不其山。那么,这不其山为什么被叫成劳山呢?这有三个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跟秦始皇有关的。话说当年秦始皇为了想长生不老永享富贵,听信了徐福等术士的话,认为在东海之上有三仙山,上有长生不老的仙药。
秦始皇寻仙等琅琊台
为了寻找仙山求取仙药,秦始皇五次出巡就有三次登临琅琊,也就是今天的青岛胶南市。秦始皇在琅琊台上东望不其山,但见云雾缥缈,山势险峻,料想必有神仙居住,于是下令修路进山寻仙。这可苦了老百姓!好几个县的壮劳力都被抓来做了民夫,日夜不停修了三月有余,累死累伤无数,这才勉强把路修进了不其山。结果呢?秦始皇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连个神仙的影子都没看见。从此,老百姓一看这不其山就摇头叹气说:“什么不其山啊!劳民之山哪!”叫来叫去,就叫成了“劳山”。
第二个说法,是跟顾炎武有关的。话说顾炎武多次来崂山,他对这个“劳”字很感兴趣,于是就对“劳山”之名进行了考证。他认为“劳山”之名出自《诗经》“山川悠远,维其劳也”之句,这个“劳”可不是劳动、劳累的意思,而是辽阔、广阔的意思,是“辽”的通假字。所以顾炎武认为“劳山”就是形容山非常广阔的意思。
崂山巨峰邮票(网图)
第三种说法,是跟王渔洋有关的。他认为崂山之所以叫“劳山”,是因为远离号称万山之祖的昆仑山,处于中国山脉的最尽头,去一次崂山,道路遥远又劳累,所以叫“劳山”。这显然又是劳累的意思了。
王渔洋像(网图)
且不管它是劳累之山还是辽阔之山,有这么多名人对它情有独钟,总还是件愉快的事吧?那么,“牢山”又是怎么回子事儿呢?这个呀,也有两种说法:
第一个说法,还是跟秦始皇有关。话说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还是贪心不足,嫌这万里江山太小了,于是他不知从哪儿弄来了一把赶山鞭,任你最大的山都能赶得动,于是他不停地挥舞着神鞭把大山赶往海里。赶来赶去,就赶到了山东半岛的多山地带。秦始皇抽了两鞭子,就赶出了一个昌潍大平原。看看赶到了崂山,秦始皇一鞭子抽下去,崂山纹丝不动;再一鞭子抽下去,还是稳如泰山。秦始皇勃然大怒,用尽气力拼命地抽,结果鞭子抽没了,崂山还是牢牢地立在东海边!就因为崂山过于坚牢驱之不动,所以就叫“牢山”了。
第二个说法,则跟法显有关。法显是谁?他可是佛教鼎鼎有名的高僧!有人说他比唐玄奘还厉害呢!第一,法显去西天取经的时候,比唐玄奘早了两百三十年;第二,法显去西天取经时的年龄,比唐玄奘大了三十六岁。唐玄奘去西天取经的时候是个二十九岁的壮小伙儿,人家法显却已经是个六十五岁的老人了;第三,法显遇到的灾难,可比唐玄奘多多了!唐玄奘那九九八十一难是吴承恩创作出来的,法显却是实实在在的几次死里逃生!法显前后共走了三十余国,历经十三年,回到祖国时已经七十八岁了。他不但是到“佛国”取经的第一人,论功绩、经历、历史地位与对世界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而且在这十三年中,法显跋山涉水远渡重洋,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辛,还差点被人扔下了大海。
可是,这跟“牢山”有何关系呢?当然有关系了。且听我一一道来。
话说东晋隆安三年(399),65岁高龄的法显慨叹佛教传入中土后佛法经书、戒律残缺不全,于是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穿过茫茫戈壁,越过皑皑雪山,饱受饥寒交迫,历经疾病缠身,终于于东晋元兴元年(402)进入北天竺(今印度)境内,搜集到大批佛经。在天竺期间,法显获得《萨婆多众钞律》《杂阿毗县心》《方等般泥洹经》等经文抄本。东晋义熙五年(409)冬,法显离开天竺,乘船渡海到达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停留了两年,抄得律经四部,遂决定启程回国。可是,跟法显同去的人有的已经死在了途中,有的不愿意再回去,他一个人带着这么多的经书,肯定无法从陆路回国。怎么办呢?法显决定搭乘商船走海路。原来,早在东晋时期,中国的商人们就已经开始了海上贸易。
公元412年阴历八月底,法显搭乘由大秦(东罗马帝国)回国的中国大商船回归祖国,目的地是广州。如果顺风顺水,左右不过一个月光景就能回家了。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法显乘坐的船却遭遇了昼夜不停连续十三日的大风暴,船只不得不降帆在茫茫大海上任意漂流。更为可怕的是,他们带的淡水和粮食吃完了,在海上忍饥挨饿,只能以鱼类充饥,甚至连一口淡水都喝不上。苦熬了百多天之后,法显等人终于发现了陆地,而这里,不是中国,而是美洲的西海岸!
法显在这里停留五个月后,又和众商人转乘另一条商船继续向广州进发。谁料想祸不单行,二十余日又遇上了狂风巨浪,比上次的更加凶险,满船的人都惊慌失措。其中有一个商人就说:“我们以往都是风平浪静的,就因为船上留了这个和尚,才迭遭不测。若要救船上一百多人性命,只有将这和尚投入海中。”失去理智的商人们听了,就有几人想动手把法显扔下大海。法显极为镇静,他恳求道:“出家人视生命如草芥,我死不足畏。但我不远万里来到天竺,为的是取佛经,而今已取到经,正想归国弘扬佛法。诸位既要将我投海,我只求你们把这数箱经籍保存好,代我送到中国寺院,我也就感激不尽了!”说完便闭目等死。正在危急关头,有一人拔刀而出,大声喝道:“大家不要听这人胡言乱语,谁敢将这和尚投下海,我就跟他拼了,先把他喂了鱼鳖!”众人吃了一惊,停下手来,只听那人继续说道:“我警告你们,东土帝王信佛敬僧,你们的货物是运到中国去的,如果你们干下这等蠢事,到了中国,我就去告发你们,难道你们不怕杀头吗?”说得众人面面相觑,连那个商人也不敢再吭声了。好在不一会儿就风势渐弱,满船人才向法显道歉。
由于遇到了大风浪,商船又一次迷失了方向,只能任由它随风漂流。航行数日后,正逢水尽粮绝之时,船上的人突然发现有成群的海鸥在蓝天碧海间翱翔,很快又见到了遍生松柏的奇石嶙峋的山峦,商人和船员都欢呼雀跃。待到登上岸来,发现岸边有藜藋菜,只是中国才有的植物啊!直到此时他们才晓得已经回到了中国,但却不知是什么地方。法显找到了两个猎人,询问之下才知道这里就是崂山。青州长广郡太守李嶷听到法显从海外取经归来的消息,立即亲自赶到海边迎接。为了纪念这次遭遇,法显化缘在他登陆之地修建了一处石佛寺,也就是今天的栲栳岛潮海院。其后数年间,法显在艰苦的翻译佛经的同时,又将自己西行取经的见闻写成了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佛国记》。而恰恰就是在这部《佛国记》里,法显将“劳山”误写成“牢山”。从此以后,“劳山”和“牢山”就成了被广泛认可和最为常用的名字了。
崂山法显像
到了公元1205年,“僻处海曲,举世罕闻”的崂山终于迎来了一位难得而尊贵的客人,这个人就是时任全真掌教的长春真人丘处机,道教尊称为“长春丘祖”。这位长春真人,可不是金庸武侠书中描述的那样性格暴躁,动不动就拔剑相向,而是一位道德精深、修行刻苦、悲天悯人的宗教家。他的到来,是崂山道教史上的大事件,是他揭开了崂山神秘的面纱,全面开创了崂山作为全真圣地的局面。自丘祖之后,全真七子的门人弟子纷至沓来,在崂山建宫立院弘扬全真,使得崂山取代了昆嵛山,成为全真教在山东的第二个传教基地。延至明代,崂山共有全真门派达十个之多,除龙门、随山、南无、遇仙、华山、嵛山、清静派外,还有创派于崂山的三个龙门支派:鹤山、金山和金辉派。宫观建置更是多达百余处,号称“九宫八观七十二庵”,被誉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是丘祖的到来,使崂山后来居上,跻身于道教名山之列。而丘祖本人,也被尊奉为崂山道教十大道首之一。
长春真人丘处机像(网图)
事情还得从丘祖昌阳(今莱阳市)设醮谈起。话说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丘祖应昌阳地方乡绅的邀请前来设醮坛祈雨。法事完毕后,丘祖栖身于王城永真观。一日闲暇,登高远望,只见遥远的南方在烟霭笼罩之下似有群山隐隐,一问之下,才知所看到的就是崂山,不由得赞叹不已,随行弟子趁机请求丘祖登临崂1197山览胜。丘祖暗自思忖:“这崂山好却是好!只是名字不佳。八年前曾同师兄长生子去过,因为事务缠身没能仔细游览,实在是遗憾!今日我为全真掌教,正当前往弘扬全真教法,可谓一举两得。”欣然允诺,众弟子欢欣鼓舞,一行人逶迤前往崂山而来。看着虽近,却足足走了十数日才到得崂山脚下。
话说丘祖这次造访跟八年前大不一样!因为八年前师兄刘处玄留在崂山太清宫弘扬全真教理教义近两年之久,崂山各个道观皈依者甚众,宫观也比以往多了不少。丘祖满心喜悦,于是带领众弟子攀崂顶(崂山主峰)、登华楼、游九水,遍游崂山各处名胜,栖止于各个道观讲经说法,受到崂山各道观道众的热情接待。
这次登临崂山,给了丘祖不一样的感受。他造访太清宫、上清宫、太平宫三宫,心里是由衷的喜欢,情不自禁写诗赞道:
道祖二宫南镇海,王明三崮北当途。
是知物外仙游境,不向人间作画图。
道祖二宫,指的就是崂山最南端的太清宫、上清宫;王明三崮,就是宋太祖赵匡胤所敕建的太平兴国院路南的三个大石崮:将军崮、中心崮、钻子崮,是古代前往太清官的必经之途。丘祖由衷的赞叹,这三个地方真是物外神仙居住的地方啊!不是人间画家所能描绘的!岂止是丘祖有这样的感慨,在他之后的大书画家赵孟頫东游崂山,也深感崂山美景非画笔所能描绘,更是写诗赞叹说:
山海相依水连天,万里银波云如烟。
挥毫绘成天然画,笔到穷处难寻源。
丘祖攀登崂顶,为崂顶擎天柱地的气势所吸引,他见崂顶直插云霄,日月星辰好似山顶打转永不沉落,山顶的气候也与山下迥然不同,又写诗赞道:“天柱巍峨独建标,上穿云雾入青霄。不知日月星辰谢,但觉阴阳气候调。”
白龙洞邱祖诗刻(网图)
他探访崂山的白龙洞、犹龙洞(又称老君洞)和白云洞,引起了无限的遐想,不知哪朝哪代,哪位隐居的仙人在洞中潜修过?于是又写诗道:
洞有佳名号白龙,不知何代隐仙踪。
至今万古人更变,犹自嵌岩对老松。
洞有仙名唤老君,神清气爽独超群。
凭高俯视临沧海,守静安闲对白云。
他站在前辈真人刘若拙驻足过的地方,为华盖真人弘道传教的功绩表示由衷的敬意,没有这些前辈真人的弘扬,怎么会有崂山今天的清名呢?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道人至今还隐居在绝壁幽岩下隐居清修呢?于是又写诗道:
华盖真人上碧霄,道山从此郁清标。
至今绝壁幽岩下,尚有群仙听海涛。
这次丘祖崂山之行,共留下了二十首诗。从这些诗篇里,我们能读出丘祖打心眼里的高兴和对崂山由衷的赞美。但是,丘祖的心里始终有一个阴影在纠结着,那就是“劳山”、“牢山”的名字!劳,辛劳;牢,牢笼,这名字太不好听了!修道者应该淡泊名利、跳出樊笼,岂能又是辛劳又是牢笼的?不好!不好!应该换个响亮的名字!那么,该叫什么好呢?丘祖一直在思索着。直到丘祖登上了太清宫南端的崂山头,这个难题才迎刃而解。
崂山头就像一神鳌探首
崂山头,在崂山太清官的南面,是崂山最南端伸向深海的余脉,其形状和地理位置就像是一只形貌毕肖的巨鳖的头,亿万年昂扬在惊涛骇浪里。丘祖一看到崂山头,几十年清修得来的气定神闲波澜不惊的心,也禁不住一阵狂喜!他想到了一个典故,一个关于海山仙山的古老传说:
话说在广袤无垠的东海上,有一个深不见底的海沟,叫“归墟”。归墟的上面,漂浮着五座神山,分别是“岱舆”“员峤”“方壶”“瀛洲”和“蓬莱”。这五座神山,乃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有着黄金打造的宫殿,白玉做的栏杆,飞禽走兽都是洁白的,像白云一样。神山上长满了珍珠琼玉一样的树木,人若是吃了树上结的果子就能够长生不死。这山虽然好,但也有美中不足之处,那就是漂在海面上,根基不稳,老是摇来晃去的,说不定哪天就沉没了。神仙们很是苦恼,于是上奏天帝。天帝也担心这五座神山飘走了,失去了众神仙的驻地,于是下令海神禺强调集十五头大鳌昂首顶起五座神山。禺强命令这十五头大鳌分为三组,每三只大鳌负责驮负一座神山,六万年以后才能轮换。这样一来,神山就稳固了,神仙们终于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可是好景不长,不久就有个龙伯国的巨人来到了东海边垂钓。他抛下了钓钩和诱饵,一次就钓起了六头饥肠辘辘的大鳌,然后兴高采烈地打道回府了。他却不知道自己惹下了滔天大祸,因为他钓起的是负责轮班驮起岱舆、员峤的六头大鳌!结果呢?当然是可想而知的,失去了驮负的岱舆和员峤两座神山飘飘悠悠就到了北极,最后沉没到了海底。数以亿计失去了住所的神仙们只好回到了天上。于是天帝勃然大怒,施展法力把龙伯国巨人的身高大大缩小,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到大海上去干钓食巨鳌的傻事。从此东海上就只剩下了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座神山。
丘祖想到了这里,他突然意识到,这崂山不就是一座巨鳌驮负的仙山吗?这崂山头,不就是昂首顶起仙山的鳌头吗?真是天赐仙山!天赐山名啊!这必定是天帝为了方便我等修道,才让大鳌把仙山驮到了岸边。没错,是这样的!
太清宫牌坊
随行的弟子们只见丘祖忽而微笑、忽而沉吟,脸上流露出按捺不住的兴奋。而这种表情,他们已经很多年没见到了,这使得他们很是诧异,正想询问师父是怎么一回事呢,只见师父双手一拍,说:“对!就叫鳌山吧!”随即高声吟道:
牢山本即是鳌山,大海中心不可攀。
上帝欲令修道果,故移仙迹近人间。
崂山,从此又叫鳌山。
太清宫牌坊
四年以后,金卫绍王大安元年(1209),丘祖再一次应邀在胶西设醮,这次离崂山近在咫尺,丘祖理所当然又一次造访了他魂牵梦绕的鳌山。这次丘祖是乘船而来,避免了跋涉之苦,目的地直奔太清宫和上清宫。当船临近太清湾时,丘祖从海上看来,只见太清宫在雾霭缥缈、云霞明灭间或隐或现、忽有忽无,宛如蓬莱仙境一般。心想五岳之中自己已经游历过四岳,名山大川也不知走了多少,但哪一座名山也未必能跟崂山相提并论。就拿崂山跟世间稀有的太华山、九华山相比,也毫不逊色。只是可惜啊!可惜!崂山地处太偏僻了!竟然不能名满天下!于是随口吟道:
五岳曾经四岳游,群山未必可相俦。
只因海角天涯背,不得高名贯九州。
陕右名山华岳稀,江南尤物九华奇。
鳌山下枕东洋海,秀出山东人不知。
“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石刻
这是丘祖有生之年最后一次造访崂山,时年62岁。当他还在为崂山鸣不平的时候,他却没想到随着他的多次登临,崂山日后终于大放异彩名扬四海。正是丘祖不负崂山,崂山也不负丘祖。丘祖这次造访,主要活动在太清宫、上清宫一代,栖止于上清宫弘教,故而上清宫皈依于丘祖的龙门派。18年后,丘祖功德圆满,羽化于北京白云观,崂山道众也同时举办了大型的丧葬仪式,在上清宫山门以南修建丘祖衣冠家,以示感念。可惜的是,被毁于“文革”。
太清宫全图
(参考高明见《碧海仙居崂山太清宫》)
(——谢谢阅读——)
本文内容由小德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