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李斯小篆特点(秦李斯小篆代表作品)
导语:“小篆鼻祖”——秦代李斯书法作品欣赏
李斯
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根据《太平广记》引《蒙恬笔经》记载,是楚国上蔡人李斯所整理,李斯被称为小篆的鼻祖。
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年轻时,起初在乡村做管理文书的小官,后来,随荀卿学习,当任廷尉。在秦始皇统治期间,李斯以杰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被任命为丞相。
其传世作品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和《会稽刻石》等。
《泰山刻石》,秦始皇巡狩时,刻石泰山顶,石残。断石明代出土,残存篆书二十九字,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毁于火,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在山顶玉女石得残石2块,仅存10字。相传为李斯手笔,书法流动婉通,是秦篆正宗,所见拓本较乏古厚峻拔的风致,疑为重刻本。
《泰山刻石》局部(一)
《泰山刻石》局部(二)
《泰山刻石》局部(三)
《泰山刻石》局部(四)
《泰山刻石》局部(五)
《泰山刻石》局部(六)
《泰山刻石》局部(七)
《泰山刻石》局部(八)
《泰山刻石》局部(九)
《琅玡台刻石》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琅玡台刻石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记述秦始皇“器械一量,同书文字”与“功盖五帝,泽及牛马”的殊功。二世元年,秦二世东行郡县,于始皇所立石旁刻大臣从者姓名,以彰始皇成功盛德,复刻诏书于其旁。至宋代苏轼为高密太守时,始皇刻石已泯灭不存,仅存秦二世元年所加刻辞,世称二世诏文,也就是现在保存下来的琅玡台刻石。今存原石本13行,计86字,笔画接近石鼓文,用笔即雄浑又秀丽,结体的圆转部分比泰山刻石更圆活,确为杰出的小篆代表作。残石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琅琊台刻石》拓片
《峄山刻石》,亦称《峄山石刻》 、《峄山碑》、《峄山铭》,古峄山也作绎山、东山,故也有文献称为《绎山刻石》、 《绎山石刻》 、《绎山碑》 、《绎山铭》者。原碑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立,传为秦相李斯所书。
《峄山刻石》
《峄山刻石》局部(一)
《峄山刻石》局部(二)
《峄山刻石》局部(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帝三十七年),秦王嬴政出游,在现绍兴境内,“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颂秦德”。此刻石世称“会稽刻石”,由于系由李斯撰并书,故俗称“李斯碑”。碑文三句一韵,每字四寸见方,以小篆书写,共289字,其内容主要称颂秦王统一中国的业绩及秦王朝奉行的大政方针。后来司马迁将此全文载入《史记·秦始皇本纪》。
《会稽刻石》
本文内容由小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