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生活

回乡偶书新(回乡偶书是什么书)

导语:回首往事的《回乡偶书》似曾相似,但神形殊异 杨纯/文

有这样几首古诗,它们的题材相似,抒发的感情也类同: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销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其二

别期渐近不堪闻,

风雨萧萧已断魂。

犹胜相逢不相识,

形容变尽语音存。

--苏轼《逍遥堂别子由》

寂寂东坡一病翁,

白头萧萧满霜风。

儿童误喜颜色在,

哪知一笑是酒红。

--苏轼《纵笔》

以上的四首小诗,它们的题材相似,都是写久别家乡后的客愁;他们情感相类,都是抒发对故乡或亲人的思念和对世事沧桑的感慨。但读者对它们的评价却不同。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对后世的影响远远超过其它三首。其原因何在呢?

第一,《回乡偶书》(一)能自然而又含蓄地表现出人们久客还乡时的那种共同感受,感情上显得很典型。在这首诗中,游子客居异乡的寂寞,对故乡的深长思念以及踏上故乡土地一刹那间那种强烈的冲动表现得集中而又生动。

当时的贺知章在朝廷显贵,一生仕途顺利,但在这首诗中并看不到丝亳以富贵骄人的志满意得之状,也没有庸俗地将乡人恭候的场面铺排出来,只是以一个普通游子的身份写出他返回家乡时的真实感受。

因而带有典型性,能叩开读者的心扉。在这离家的五十多年中,有变也有不变,变的是鬓毛,一个“衰”字反映出岁月流逝和客愁伤老,这给诗人容颜带来的巨大变化;不变的是“乡音”,用“乡音无改”来表现自己对故乡的感情始终不变,含蕴较深,这正是《回乡偶书》(其一)的成功之处。

杨纯故乡

比较起来,《回乡偶书》(二)就不及之前作了首句“离别家乡岁月多”是直道离家之久,下句“近来人事半销磨”是直抒人生变化之剧,显得平淡和直露。苏轼的《逍遥堂别子由》也有同样的疵病,它的一、二两句不但缺少含蓄和机趣,也没有写出这对富有才华但又饱经忧患的难兄难弟独特的人生感慨。这正是它们不及前者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回乡偶书》(一)有意选择一件生活小事来表现自己踏上故土时无比激动之情,显得生动而富有情趣。作者选择了一个很有戏剧性的生活小镜头:“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样的写法,不但是“老大回”“鬓毛衰”的强化和补充,而且也隐藏着感情上微妙的起伏和变化。从孩子的眼中来写自己,不但使全诗变得回旋、生动,而且这有问无答的结束也留下无穷的余味。

而苏轼的两首诗所缺少的正是这种富有生活情趣的小镜头。在《逍遥堂别子由》中,它的“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虽是直接借用贺知章诗的诗意,但仍是作者的主观议论,而不是客观描述,所表现的角度和维度也没有变换,缺少贺知章生动活泼的场面和富有情趣的问话。

《纵笔》虽然写了个小镜头,却是个误会,儿童为诗人的健康而高兴,而不知诗人是在借酒浇愁,写得很幽默,也较生动,可是儿童那种天真稚气的语言不见了,仍是从诗人口中道出,章法上缺少回旋,不够含蓄。

第三,《回乡偶书》(一)的语言诙谐放达,感情健康开朗,因而乐为人道。 诗人以诙谐放达的语言冲淡了他心中的迟暮之悲;在儿童的发问里,感情的基调是健康的,开朗的,充满生活情趣的。

《回乡偶书》(二)在这点上就显得不足,它不再有什么遮掩,而是直接用镜湖波旧与人事消磨作为对比,发出物是而人非的感慨,调子显得过于低沉。至于苏轼的两首诗,则是反用贺先生诗之意,貌为旷达,实极悲凉,它虽真实地反映了苏轼兄弟在连遭政治打击中的抑郁情怀,但衰惫之气太甚,缺少生活的情趣。这可能是它们不如《回乡偶书》(一)的第三个原因吧!

本文内容由小岑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