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食

数学启蒙真的有用吗(数学启蒙是什么)

导语:数学启蒙的六大误区,你踩雷了吗?

宝爸宝妈们,你们知道吗?在“鸡娃”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数学学不好,成绩好不了。”为什么这样说呢?

毕达哥拉斯说:“数学支配着宇宙。”

高斯说:“数学是科学之王。”

罗素说:“数学是符号加逻辑。”

从这些世界著名的数学家的话中,我们不难发现:数学不仅仅是一种独立的学科,它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培养孩子们逻辑思维的关键,是支配宇宙运行的法则。

这么一看,数学确实很重要吧?什么?这些都是大道理,谁都懂?那说点实际的就是:数学是孩子们以后升学必考的科目,是拉开和别人分数的关键!

相信很多人和好奇姐一样,小时候最头疼的科目就是数学。

一看数学题就烦,一道题想一天都不会做,就是看了答案也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做,一考试数学就不及格,高考时因为数学成绩没上一本……

现在一想,当初要是能好好学数学,那现在的自己会不会更优秀呢?

为了不让“悲剧”再发生在娃们的身上,很多家长很早就开始对娃进行数学启蒙教育。可大家多多少少都会陷入下面这些误区:

误区1

数学思维启蒙=数数和计算

学龄前的妈妈们,一谈起孩子的数学能力,大多是下面这种画风↓↓↓

“我家的娃现在还只能从1数到100,愁死我了……”

“听人说,XXX家的娃都会10以内的加减法了……”

家长们无论是夸奖还是担忧,都仅仅局限在娃们的数数和计算方面,认为他们主要会数数了,懂加减法了就能学懂数学。可你知道吗?幼儿园的老师们教孩子们数数是为了把抽象的数学变成现实生活里的物品,便于孩子们理解。

数数不是目的,明白数字的用途才是关键。如果你问学龄前的娃什么是2,他会拿两个苹果放在你面前说这就是2,不是说1+1=2,这就是“数物对应”。

对孩子的数学思维启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建立“数物对应”关系。

误区2

违背孩子们的认知发展规律

当我们看见别人家的孩子才四五岁就已经会简单的加减法后,自己就不淡定了,满满的焦虑感一下子就占据了整个大脑。

为了不让娃落后,咱们就开始逼他们记住加减法口诀。可这样真的管用吗?

其实,大部分2岁的孩子,还只能理解“1”和“2”。到了3、4岁的时候,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才会有明显的提升,才能理解加法和减法。

所以说,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启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咱们顺气自然就好,千万别“揠苗助长”。

误区3

还没积累具象就开始理解抽象

数学为什么难?因为它是一门用抽象符号研究具象世界的学科。什么是抽象和具象呢?

举个例子:数字1就是抽象,1个苹果就具象。

抽象就是把具象的东西符号化,便于理解和研究。

可是,学龄前的娃们还不具备足够的抽象思维能力,他们更多的是通过感受具象世界来逐渐理解什么是抽象。

如果他们还没有积累足够的具象,是无法真正理解什么是抽象的。因为他们还无法建立“数物对应”关系。

误区4

只记解题方法,看不懂解题思路

我想,这应该是娃们数学思维启蒙最容易陷入的误区。数学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种思维。

光记住一道题的解题方法,等题目换一种问法,甚至换几个数,娃们就不认识了。

好奇姐教小石头“凑10”法的时候就犯过这样的错。我在网上找了“凑10”法的口诀,就开始让他背:

“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五五一双手……”

他口诀到是记得贼溜,可一碰到题还是不会做。在计算“2+6”的时候,他还是选择掰手指头,我当时气得差点吐了血。

后来,我换了个方法。我换成了8+9这些大数。他也是真机智,手指头不够用了就开始数牙签。当他嫌自己数得慢的时候,我就开始让他观察数字之间的关系。

“宝贝,8+9你不知道是多少,那8+10呢?”

“18!”

“真聪明!可10比9多了个1,咱们多加的1是不是该减去呢?所以,8+9=18-1=17。”

小石头好像明白了,在后来的计算中用起了“凑10”法。起初,他算的很慢,熟练之后就算得很快了。

误区5

数学思维启蒙就是做题

很多家长存在这样的误区:数学思维启蒙就是让娃学会解题。

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了!数学不仅仅是解题,它是多种思维能力的延伸,包括:观察力、专注力、记忆力、计算力、推理力、分析力、概况力、想象力等。

让孩子们不停地做题只能培养他们计算力,这不是真正的数学思维启蒙,无法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的本质。

误区6

一味地追求题的难度

一些家人觉得只要孩子会做那些难题,那简单的题自然就会了。于是,他们就开始提升题的难度了,甚至还为他们准备了好多奥数题。

这些大人们看了都头疼的题,孩子们怎么会做呢?难题只会让他们越来越讨厌数学,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不喜欢学习。

我们应该学会循序渐进,让孩子们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把题解出来后的成就感,逐渐爱上数学,爱上学习。

本文内容由小媛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