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一直为人诟病的厚葬主张真的源于孔子吗(儒家厚葬观)
导语:儒家一直为人诟病的厚葬主张,真的源于孔子吗?
倡导厚葬一直是儒家为人所诟病的一项内容,孔子到齐国时,齐景公刚开始非常赞赏孔子的治国理念,但是当时的齐国国相晏婴就对儒家学者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最终打消了齐景公重用孔子的念头。晏婴进言中就有对儒家倡导厚葬的批评,他认为儒家“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我们都知道到汉代以后,很多朝代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都有厚葬的习俗,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孝道,对国家和社会的经济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但是从孔子就开始提倡厚葬了吗?恐怕还真不是,厚葬的习俗是在儒家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孔子个人并不提倡厚葬。包括孔子最喜爱的弟子颜回去世,孔子都不同意厚葬。《论语.先进篇》第十章记载这件事,其原文是: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厚葬”,根据钱穆先生的注释,“所谓厚,亦指踰其家之财力言。”意思就是所谓厚就是指超出了家中财力所能承担的界线。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则这样注释“丧具称家之有无,贫而厚葬,不循理也。故夫子止之。”操办丧事要量力而行,家贫却大操大办,反而是不合理的,是非礼的行为,所以孔子不同意欲厚葬颜渊之事。
“予不得视犹子也”,孔子之所以会感叹“我没能待其如子啊!”,是因为他在感叹“叹不得如葬鲤之得宜”,意思就是没能像安葬自己的儿子孔鲤一样用适宜的方式安葬颜回。在孔子看来只有严格按礼制标准安葬才是真正对颜回的爱护。之所以孔子没有坚持自己的意思,并不是孔子对颜回的感情不如对自己的儿子,钱穆先生的注释中“不为已甚!”点明了关键,“门人终厚葬之,此亦门人亲颜子之意”,门人弟子之所以厚葬颜回,体现的是他们对颜回的尊亲,如果孔子过于坚持,“斯已甚矣”, 孔子不为也!
本章的译文是,颜渊死了,同门弟子想厚葬他,孔子说:“不能这样做。”学生们仍然隆重地安葬了他。孔子说:“颜回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我却没能待他如子啊!这不是我要这样做的,是那些弟子们干的呀。”
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对于颜渊死这四章的先后次序及关系做了分析,“颜渊死凡四章,以次第言,当是“天丧”第一,“哭之恸”第二,“请车”第三,“厚葬”第四,而特记请车在前,因若连记请车、厚葬,使人疑孔子不予车,即为禁厚葬,故进“请车”章在前,使人分别求之。”现在这样的次序,是为了避免后世求学者误认为孔子不同意卖车与不同意厚葬有因果关系。
后世墨家非议儒家一项主要内容就是认为儒家倡导厚葬,由此章的内容,可见厚葬并不是孔子所倡导的,在孔子看来做任何事,包括丧葬之事都应该以适宜为准,过与不及均不合礼制的要求。“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才是孔子真正对礼的追求。
本文内容由小涵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