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时尚

意识的七个层次(意识出自哪里)

导语:《意识的解释》:原来意识是“七国混战”的产物

《意识的解释》:原来意识是 “七国混战”的产物

思衣谷

美国认知科学家、科学哲学家,美国塔夫茨大学哲学教授丹尼尔•丹尼特最近推出了心理学的新书《意识的解释》。作者是获奖无数的,如获得伊拉斯谟奖、让•尼科德奖等奖,他的作品还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决选名单,可见他在认知和心理、哲学的人文科学领域的绝对的翘楚。这本书最大的意思是他提出了意识产生的“多重草稿”理论,向传统的“笛卡儿剧场”理论发起了挑战。

此书是引用来自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的研究和理论,结合精巧的思想实验和严谨的逻辑推演,作者认为意识并不是“撰写好”的单一剧本在大脑某个部位的“剧场”里有序上演的产物,大脑中也不存在观看这种“剧目”并加以诠释的观众(“笛卡儿剧场”理论)。相反,作者认为意识是从并行撰写中的众多版本的“草稿”里脱颖而出的,是一场“群魔混战”的产物,各种片段交替执行高级功能,意识便在其间浮沉。

其中第一部分是关于意识的问题和方法。在我们传统的教育中,知道现代心理学界对意识的理解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意识概念认定,意识是赋予现实的心理现象的总体,是个人直接经验的主观现象,表现为知、情、意三者的统一。狭义意识概念则指人们对外界和自身的觉察与关注程度。简而言之,意识就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也是一种觉察活动。而在作者的这本关于意识的解释中,意识就是解释活动的产物。这里不仅谈到了意识的神秘性,心智素材的魅力,作者也以明智的学识和深度理论和客观事实以及经验解释了为什么二元论会失势。作者也借着这本书向传统的“笛卡儿剧场”理论发起了挑战。

另外,在第三章关于现象学部分,作者就提到了现象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对外部世界的经验之谈,如景色、声源、气味和感觉等;第二是对纯内在世界的经验,如内在身影,回忆,想法,还有预感,而其中的预感就如陈奕迅唱的《预感》,唱道“有一种预感想挽回太难,对你还有无可救药的期盼”这里的预感自然就是现象学的内在经验了。还有第三种是对情绪与感受的经验,如就是我们的情感了,如喜怒哀乐、焦虑、悔恨、嘲讽、敬畏和冷静。

之后在第四章就是谈到了现象学的方法,如就讲到了以第一人称复数、第三人称视角、异现象学的方法等方法去论述而来这种现象学,而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拉斐尔和他们的同时一道制造出了机器人沙克,作者就是以机器人沙克它对人的某种心理学特征做了特别逼真的模拟,它就是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思维的某种可能性。

来到第二部分心智的经验性理论,其中的重头戏就是讲到了多重草稿 vs 笛卡儿剧场。我们知道笛卡尔的伟大在于心物二元论,这种二元论的根本论据是指人是由&34;和&34;两部份所组成,与唯物主义强调&34;这种论据相对立,超自然预设不可证伪。

而所谓的笛卡儿剧场是一种隐喻,是说笛卡儿的理论是:一个人要对某个东西有意识,从感官传来的信息就必须到达这个站点,松果体在这里促成了一种特别的、魔力般的互动,即人的物质性大脑与非物质心智之间的互动。这就是笛卡儿剧场,是二元论的说法。

而在这里作者发起了这种二元论的挑战,认为人的知觉或者说意识是由多重草稿的意识组成的。而按照多重草稿模型,各种各样的知觉(其实就是各种各样的思想或心智活动)能在大脑中完成,靠的就是平行的、多轨道的、对感觉输入的诠释和细化过程。

此外,在这个重磅的环节,作者也提到了奥威尔式修改与斯大林修改。其中就提到了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对负责真理的部门进行了叫人倒抽凉气的描写:它们忙碌地改写历史,让所有后来的人都无法接触真实的过去,那么,就让我们把这类后经验的记忆污染或者记忆修改称之为奥威尔修改,这是一种愚弄后人的方式,而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斯大林修改,这种修改是充斥着假冒证据。这两种都是起到起到误导作用的档案,从而延伸出了多重草稿型的基本含义:如果一个人想要确定大脑中的加工过程在什么时候是意识的时刻,就只能任意做出决定。从而说明了作者关于人类意识的解释为:如果我们将胜出的草稿作为被意识到手稿,那么就意味着意识就是被解释出来的产物。

再之后就谈到了意识的演化,其中备受关注的就是要数自动刺激的好习惯与坏习惯的发明。这里作者就以计算机科学的研究和理论来说明 了意识与习惯的关系,其中比较有趣的介绍就提到了《自私的基因》,其中谈到的是智人,这个物种的大脑能给弥母提供掩体,也能为弥母提供传递媒介的交流习惯,这就说明习惯与意识的关系,喜欢那句:一个学者只是一个图书馆制造另外一个图书馆的方式,这就是从学者工具方法论和习惯性说明了人,或者智人的意识习惯问题。

再之后我们可以读到第九章的人类心智之架构,就是从人工智能的 研究和理论说明了意识的架构,其中在乔伊机器的力量中,我们可以读到了马尔的三个层次分析理论,计算层、算法层、实现层,从而延伸出了作者关于意识中含有意向立场、设计立场和物理立场的三位一体的结构。

而来到第三部分是关于意识的哲学问题。其中在常识心理学的问题上,作者就说到了一句非常有趣口号:如果我不能自言自语,我就不会有办法知道我在想什么。这就说明了常识心理学的自我意识很重要。另外也谈到感质化的这个概念,是与主观性有关——黄色怎么就是黄色,绿色怎么就是绿色?而在最后第十三章的自我的实在中,就抛出了意识得到解释,还是遭到消解?这样的疑问,而答案自然是意识是得到解释的,而绝不会被消解的。

通过阅读此书,让我们更为了解意识的存在,原来意识是被解释出来的,没有解释,就是没有意识。而意识是从并行撰写中的众多版本的“草稿”里脱颖而出的,是一场“七国混战”“群魔混战”的产物,各种片段交替执行高级功能,最终使得胜出的“草稿”就是成为了意识的手稿了,从而形成意识的概念,从而才能让意识会在人世间浮沉。

本文内容由小茹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