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教育

威廉一世对英国的影响(为什么说威廉一世是英国的转折点时期)

导语:英国国王威廉一世与教会关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在威廉身为诺曼底公爵以及初登英国王位时,威廉与教会的关系是不错的,这是因为威廉积极响应罗马教廷的号召,对当时的教皇表现得十分恭敬。而教皇对于威廉也存在共同的利益。

诺曼人曾被视为土匪,但利奥九世在意大利南部地区的军事失败导致了这一看法的改变,因为教皇意识到需要与这些咄咄逼人的外来者和解,这一点于1059年在梅尔菲会议上达成。自锡维塔特战役和梅尔菲会议以来,教皇越来越依赖于与诺曼人的联盟,罗伯特·吉斯卡德被授予西西里公爵的头衔,从而使他获得了比其他诺曼贵族更高的地位,他向教皇宣誓效忠。而且也不负众望占领了这一地区。出于对这些诺曼人的考虑,教皇是不敢得罪威廉公爵的。

而随着威廉在公爵时期的不懈努力,到1066年,诺曼教会组织严密,管理严格,由威廉公爵全面控制其事务。它作为一个教会改革中心,一度得到了罗马教廷的认可。当威廉身兼公爵和国王两个头衔时,威廉对教皇们还是相当尊重,但教会始终控制在他自己手中,教皇势力难以渗透。“1061年,亚历山大二世承认威廉任命的鲁昂大主教,同年,当公爵拒绝允许教皇使节审查威廉罢免的圣埃夫鲁特修道院院长的案件时,教皇顺从的答应了。”

当威廉欲入侵英国而向罗马求助时,教皇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想将英国教会重新置于罗马教廷的统治之下,此时他对威廉的请求当然是欣然应允。同时有一个强力的统治者作为盟友对于教廷而言是何乐而不为的,而教皇在黑斯廷斯战役中为威廉提供的战旗也能证明教皇对威廉统治的认可。

在统治后期尤其是当教会改革深入时以及格里高利七世上台后,许多矛盾似乎日益涌现了。事实上,威廉一世对教皇的承诺不过是空头支票。在得到教廷的帮助后,他并没有兑现承诺。威廉在取得王位后,确实是积极将克吕尼修道院引进英国,甚至向法国的克吕尼总修道院捐赠大量贵重礼物,请求他们的修道士跨海来英国。但是他并没有按克吕尼的要求进行改革,只进行了道德层面的变化,如:禁止教士结婚、整治贪污腐败的问题。他也并没有将英国教会置于教廷的管理之下。面对教皇的质问,也只是支付了彼得便士,派兰弗朗克去罗马敷衍教皇。对于英国教会他积极的推动教会诺曼化,将其置与王权之下,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通过改革,英国教会的司法权、教职任命皆被威廉掌握,罗马教廷的容忍度也是有限的。当格里高利七世上任后,他主张教权至上,这与之前的神权至上大不相同。他所鼓吹的实质其实是教皇权威管理一切,无论教会还是世俗事务,于是他就威廉发起了挑战。从人物性格上来看,征服者威廉和格里高利七世是同时代两位伟大的家。两人都是争强好胜的人,但性格上两人都很直率。

这样的两个人在争斗中往往英雄相惜,从教皇曾经多次制止手下对威廉的制裁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而威廉从未停止推动教皇特别关心的改革,虽然目的和结果不符合教皇预期。但通过二者的数次交流以及比较盎格鲁-诺曼王国和西欧其他国家,教皇格里高利七世还是能够接受威廉这位国王的。尤其是与亨利四世的斗争使教皇疲惫不堪,难以再树立威廉这样一个强敌了,由此二者的矛盾并没有激化。实际上,公元1074年在罗马颁布的反对世俗授职的教皇法令在11世纪末之前没有进入英格兰。

在公元1070年至1087年期间,诺曼底和英格兰任命的每一位主教,都从国王那里得到了教职,在威廉一世统治时期,盎格鲁-诺曼王国仿佛从没有出现过授职之争。事实上,在这种变化的转变过程中,无论是英国教会还是罗马教会,王权都与它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关系。在英国的封建时代的历史中,诺曼征服后一个多世纪的王权于教会的关系虽然错综复杂,“但大体上处于一种“二元统一、对立”的联系状态中。这一时期,王权于教会的联合是两者关系的主流。”封建王权对教会的庇护,使教会人员晋升为贵族,转变为封建领主统治集团的一份子。

教会对王权的服务与支持,则为王权披上合法的宗教外衣,优秀高素质的教职人员进入国王的宫廷或者王国的其他部门。从威廉一世统治时期来看显然联合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但是11世纪毕竟是教会权力的扩张期,这种微妙的平衡是如何出现的?尤其当教皇成为11世纪教会运动的显著特征,一个新的教会法律体系和世俗法律体系逐渐形成。各种教会仪式规章以新的形式确立下来。在格里高利七世《教皇敕令》的影响下,王权与教会的摩擦显然不可避免。而威廉一世统治期间最强劲的教会对手应该就是格里高利七世了,这位在威廉征服英格兰之前就给予过帮助的教皇此时正极力鼓吹“教权高于神权”,甚至让威廉俯首称臣,虽然被威廉强硬拒绝并且与罗马长期断绝交往。但二者的矛盾似乎并没有被激化。

实际上再仔细分析下,威廉一世之所以能够与教会和谐相处,实现合作大于冲突。其成功的关键是保持“传统”。他不想在英国进行“创新”;他没有试图建立一个国家教会,仅仅是重组教会,自封名义上的教会主人,加强控制。没有像后世英国的亨利八世那样废除教皇权威,建立国家教会,让国王真正成为教会的最高领袖。他不仅在自己的诺曼底公国,而且在整个西欧都保持着这种传统。这种传统是被大多数国王和主教所能接受认可的。

至于他的成功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他作为国王,地位尊崇。他在英国是毋庸置疑的最高统治者,而同一时期的欧洲大陆。而腓力一世在法国整日面对诸侯的战争威胁,亨利四世在德国也不断卷入内战。其次,英格兰似乎没有人反对他关于教会方面的政策,没有像其他统治者那样有罗马教皇的支持者需要对抗;相反,他得到了以英国教会以兰弗朗克为首的神职人员的全力支持。第三。对于英国教会,他也从没有向让其屈服,只是想对其加以控制,这是教职人员可以忍受的。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是罗马教会改革的真诚支持者,至少在11世纪上半叶,他对于教皇这个职位充满敬意,而且他承认是教皇领导教会。

由此可见,教俗之争得以进行的前提是斗争双方拥有能够让对方妥协的实力与基础,从理论基础上双方看不是强调教权至上就是王权至上。但在封建王权与教会神权相遇的这个过程中是既相互合作又相互斗争。在整个中世纪的历史中,随着教会实力的增长曾数次向王权发起挑战,国王们虽然想限制教会的权力,但没有任何一位彻底打垮教会。在保护教会的存在与威信这件事上,各国都是没有异议的。毕竟没有教会存在的西欧是难以想象的。

本文内容由小洁整理编辑!